第二版:2总第65期 >2019-09-20编印

漫甸种出“摇钱树”鼓起百姓“钱袋子”
刊发日期:2019-09-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特约记者 刘玉国 宋小伟)新开地乡将自然条件的劣势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食用菌种植以突破150万棒。

在新开地乡新开地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停放在冷库门前的两辆外地牌照厢货汽车十分吸人眼球。村民李艳强正喜滋滋地往车里装香菇。装完车,一算账,李艳强的香菇一次就卖了7000多元钱。

李艳强告诉记者:“乡政府引进的食用菌产业是个富民产业。去年,我种植技术没有掌握全面,香菇产量低,6个冷棚纯挣了7.8万元。今年,我又包了10个冷棚,由于会经营了,香菇长势旺,质量好,价格也比去年高,把儿攥能收入20多万。”

当笔者问起李艳强今年是怎样提高香菇质量的诀窍时,他滔滔不绝地回答说,这还得感谢乡党委、政府与青岛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把大学教授给我们请到了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食用菌种植方法、管理技术。说着,他还拿出手机展示了新开地乡建立的香菇产业微信群,微信群组里的成员有香菇种植户、教授和技术人员,遇见问题只要在群里面说一声,很快就能得到教授和技术人员的解答。

“香菇种植有了技术保障,香菇长得旺,种植户们的收入也就得到了提高。和李艳强一样受益的还有我们村的种植户付秀英,今年她一个人管理两个冷棚,纯收入能达到四万多元。”新开地村委会主任牟连德说。

走进付秀英的冷棚,正在给香菇放风的她高速记者:“截至到现在,我第一个棚出了3茬香菇,第二个棚出了2茬,等到最后下来,估计一个棚至少能挣2万元,两个棚的收入超过去年的4个棚。”

乡长赵会桐介绍,新开地乡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香菇种植。尤其是在夏季东北以及平泉周边地区受高温影响就不再出香菇了,但是在本地区香菇却长势非常好。有利润才能吸引群众,有了群众的加入产业才能更加兴旺。今年,新开地乡还引进了香菇粗加工企业,将价格不高的次等菇就地粗加工再销售,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最大程度提高食用菌产业的附加值。

到目前,食用菌产业已在全乡的五个行政村铺开,由原来单一的大园区演变为庭院经济、党员引领、废旧厂房利用、返乡创业五种模式。今年,全乡共培育了150多万支菌棒,预计总利润能达到500多万元,不仅使40户香菇种植户户均增收4万元,还带动250名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现在,新开地乡把香菇作为一个主导产业,规划建设针对贫困群众的食用菌产业园区,通过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真正实现新开地乡的全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