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74期 >2019-11-29编印

新开地乡:“五种”食用菌种植模式 为百姓架起致富“金桥”
刊发日期:2019-11-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特约记者 宋晓伟 刘玉国)新开地乡自2018年引进食用菌产业这个富民项目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全乡推广动员群众大力发展该产业的同时,采取因地制宜举措,针对全乡实际,探索出五种适合本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新模式,有力地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条龙式模式。2018年,新开地乡政府利用食用菌产业补贴项目,投资388.6万元,在新开地村建立食用菌园区一个,增建冷棚共151座,完善配套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菌棒生产加工、冷藏保鲜、烘干等环节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返乡创业模式。去年,双山子村村民苗清宇外出打工返乡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出资建起了6个冷棚,利用食用菌产业种植小香菇获得大效益,当年纯收入达28万元,创造了全旗种植食用菌纯收入最高记录。在他的感染下,全乡上下也掀起了种植食用菌增收致富的新高潮。

干部引领模式。干部带头干,推广就不难,今年春季,在乡政府推广发展食用菌产业时,为消除群众顾虑思想,广华村党支部书记梁丽敏带领村“两委”干部,承租村委会两座闲置的冷棚种植香菇,每个棚仅半亩地,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们看到了真金白银后,都纷纷到村里参观考察,争取食用菌产业项目。全村32户村民和村集体一道,计划利用今冬明春农闲时节建冷棚160座,把这个富民产业持续发展下去。

荒地开发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离不开土地,高地村村民王寿文以前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搞特色养殖没挣到钱,今年春季,乡长赵会桐鼓励他种食用菌,他才转变思路,建冷棚,购菌棒,种香菇,当年实现扭亏为盈。如今,利用荒山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举措,还在全乡大范围推广应用。

庭院利用模式。新开地乡地处高寒缅甸,土地宽阔,大部分村组居民院落较大,除种菜以外,利用率不大,无经济效益。红石砬村村民魏国金开动脑筋,利用菜园子建起一座面积四分地的冷棚,发展食用菌产业效益可观,除刨净剩还落了1.6万元。

在这五种模式的带动下,目前,新开地乡食用菌产业不仅赢得全乡村民的认可,还在全乡得到广泛推广。村民们说,乡党委政府引进的食用菌产业,就是给老百姓架了一座致富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