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77期 >2019-12-20编印

可学可亲可敬的人 ---庆国村驻村干部单兴川典型事例
刊发日期:2019-12-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特约记者 张静

单兴川,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克旗医保局审计监督主任。2019年4月份被组织部门从经棚镇庆华村调整到庆国村,凭着多年来对驻村扶贫工作和扶贫事业的热情与执着,谱写了一首挚诚的敬业之歌。

抓党建引领促脱贫---可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单兴川履职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村党支部大会,会上他就                                                                                                  如何在千头万绪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有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强调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群众干有目标、学有榜样,才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他亲自带领村两委完善村级党建工作制度28余项,并组织集中学习。积极组织各种党内活动,将各项活动做真做实。他推动党员树立创先意识,采取每名党员联系几户贫困户的形式,把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增强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动力,着力培养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群众贴心人,不断提升党员队伍活力,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让党员率先垂范引领百姓摆脱贫困,踏上致富路,他的工作做法可学。

扎根农村贴近百姓---可亲

单兴川从今年四月初来到庆国村,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访遍了全村11个村民组846户1851人的基本情况,并记在了他的“口袋本”中,特别是利用4天的时间专门对未脱贫的8户18人“认门攀亲”,用他“医者”的角度详细了解致贫原因,脱贫计划,一一询问村组织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问题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宣讲党中央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决心,从思想上给贫困人员树立起与贫穷决战到底的决心,特别是谈到习总书记“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的鼓舞人心的话语,让贫困人员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他在嘘寒问暖的同时语重心长地给贫困人员讲:“有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做后台,贫困吓不倒我们,但我们也不能坐等上级扶持,躺在贫困吃补助的想法上,我们要奋发图强,撸起袖子加油干,要依靠自己,依靠亲人,把我们自己的日子过起来”,他用“心智”激发贫困人员的内生动力,随后的工作中,他“泡”在农忙人员相对集中的田间地头,做起了“非专业”的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群众最想解决又不了解政策的“闲事”中来,他利用自己本职工作的特点、对医保政策的熟知,亲自为张长祥、潘景温等贫困户办理各种报销手续,并把补偿款送到贫困户的家中;特别是对需要入院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主动联系医院,帮助协调办理;帮助残疾人协调残疾用具。按他的话说就是:“百姓无小事,老百姓不容易,有些事情老百姓一时半会说不清办不明的事儿我们办起来可能会很简单,有的老百姓不仅金钱上贫穷,其他方面也穷,咱们帮他们心里感觉着舒服”。哪怕是一个电话的询问,他都耐心的解答,帮助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这都是些点滴小事,但是他都当做大事来办,他的为人可亲。

脚踏实地做真事--可敬

“出水才见两腿泥”,单兴川的工作劲头可以用“魔怔”来形容。他与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议脱贫攻坚具体工作,想要拔掉穷根,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找到致富途径。为此,他突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在庆国村现有基础条件差、产业底子薄、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下,组织贫困人口广泛参与到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中来,全村400余户成为了联合会的会员,享受联合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联合会”的“3+1模式”。在工作中,他找准问题,理清思路,第一时间指导村“两委”撰写了《庆国村脱贫攻坚三年规划》方案,针对村干部和贫困人员对脱贫攻坚有为难情绪等情况,专门召开全村党员代表大会,号召全体党员带头向贫困宣战,同时制定从学习到实践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及完成目标等内容的“提智”计划。用了2天时间在完善“两不愁三保障”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完成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切实可行的攻坚计划。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深入石门子组考察断头路问题,第一时间向镇政府和交通等相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项目审批,现已立项,准备施工。新一轮的土地确权涉及到家家户户,涉及到每一个人,他与村干部走村入户,宣讲政策,落实土地确权工作,没有一家一人对此次的土地确权提出异议,身材不高的他和他手里丈量土地的尺子一样,丈量出公平、公正和良心。工作一项一项的安排落实,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头,他的工作作风可敬。

在扶贫工作中,单兴川同志似乎无所不能,但是在家中,他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做为父亲的他,两个孩子面临高考,课程忙碌,父子却很少有机会见面,很少与孩子坐在一起谈论谈论学习情况;作为儿子的他,也未对父亲及时尽孝,父亲患有前列腺癌,要求每月在规定的时间,必须进行复查、打针,但是由于驻村扶贫工作的需要,他只能顾大义舍小情,对父亲的复查和治疗往往陪同不了,这给他带来的是对父亲的愧疚,也可能是终生的遗憾。

单兴川——这就是在扶贫工作中可学可亲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