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3总第78期 >2019-12-27编印

国学经典
读《论语》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
刊发日期:2019-12-27 阅读次数: 作者:郭久良  语音阅读:

《论语》载《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称周大王。“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周大王有三子:长子即泰伯,次子曰仲雍,三子曰季厉。泰伯不受王位,推举三弟季厉。季厉有子姬昌,甚贤。王位由季厉传至姬昌(周文王),姬昌传至儿子姬发(周武王),武王灭商而有天下,建立了历史上世间最长的大周王朝。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品德最高尚的了。多次把王位让给季厉,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孔子尊崇和倡导孝悌为先的道德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仁政,孝悌,做人,交友,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诸多方面。现举例说明:

例(1)《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者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弟——同悌。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有人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又喜欢犯上,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又喜欢造反的人,从来都没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事务,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有子的观点即孔子思想之传承,仁以孝悌为本。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例(2)《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门生,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

信——诚实之谓信。忠——尽己之谓忠。传——师之教授。(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理论之一。

例(3)《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之解有二。(1)年纪小而为人弟。(2)学生(这里指前者)。   入——古时父子不同居一室,入则是进父母房间。   出——指出外拜师学习。   汎——同泛。

(孔子说:“弟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要言行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献知识。”)

广泛地爱众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团结大多数。  爱——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有所不同,这里指亲近那些有仁德的君子人。

例(4)《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子夏——孔子得意门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死后,他事先尽心尽力传颂孔子思想。完成了孔子为帝王师之遗愿。   贤贤——第一个贤——尊重;第二个贤——贤者。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中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他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样的学习态度,才是可取的。被人发现自己有知识,要比自己张扬自己有知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这一观点是我们今人学习的榜样。今之不安分者,明知自己本无知,他不怕自现其丑,有的没的乱忽悠,这才是“鲜仁矣!”

例(5)《八佾》篇。(八佾:仪仗行列。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天子的祖庙。鲁国祭祀周公的庙也叫太庙。鄹——鲁国邑名,孔子父的住址 。孔子是父叔梁纥与母亲的非婚生子女。这里是贬义。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个明白。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了说:“这就是礼呀。”)

这里的礼,是《礼记》所讲的礼,即礼仪、礼节、待人接物之道也。正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就是要虚心向能者请教,别人不理解,就让他慢慢理解吧。这也正是今人可取之处。

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于门生弟子中的教育,也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是广义的教育,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孔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礼义廉耻:

例(6)《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周朝礼仪,告之每月初一祭祀。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子贡想要免去每月初一告朔祭祖庙所用的活羊。孔子说:“端木赐,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

循规蹈矩,合乎礼法,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从另一个方面说,孔子的思想也不是古板一块,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接受新事物,前提是要合乎礼法。比如孔子对《诗经》中《关雎》的解读,就很接近我们今天的理解和今天的意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这首诗有快乐,但不放荡;有忧愁,但不哀伤。)

《关雎》是一首男子眷恋女子,想和他结为伴侣的恋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意译:一对雎鸠鸟终生相守,在河中的小洲上合唱。美丽贤德的女子,是小伙子理想的伴侣。不长不短的荇菜,被流水左右摇摆,美丽贤德的女子,小伙子日夜思念你,见不到你梦中都在想,绵绵无尽的思念,翻来覆去睡不着。长长短短的荇菜,要左右来采摘,美丽贤德的女子,小伙子要弹着琴来接近你。长长短短的荇菜,要左右来回地采,美丽贤德的女子,小伙子要敲着钟鼓来娶你,和你一起快乐。)

我们看,小伙子看中了美丽贤德的女子,他爱在心里,思念在心里,以至日夜思念睡不着觉。他很悲哀,但他没有哀伤,他要弹琴用音乐取悦于女子,一点一点地接近女子,最终感动了女子,敲锣打鼓把她娶回家,和女子共同欢乐。

孔子晚年编订了《诗经》择其要者存诗305首,所以孔子才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后世文人墨客批评《关雎》为淫诗。这一说法实不敢苟同,通过上述的理解,《关雎》淫在何处?伤在哪里?可见孔老夫子的礼乐思想与今人的恋爱观是多么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