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新开地乡双山子村田营子组的李永才今年56岁, 1964年出生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那时人们仅能填饱肚子,被穷字吓怕了的父亲,给他起名字时,希望将来有钱花,不再受穷,叫李永才。
李永才长大成家立了业,由于家庭人口众多,要赡养四位老人,四位老人相继过世后,又开始供三个孩子上学读书,家中缺少劳动力不说,靠种旱地的微薄收入,只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致富成了他的梦想。
李永才脑袋比较灵,从下庄稼地起就对种植业感兴趣,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靠天种地,力不少出,汗不少流,但收入却不高,日子跟别人比一差大半截,还欠下了外债。
2016年年初,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李永才一家不仅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成为乡长赵会桐的帮扶对象。赵会桐自帮扶李永才一家以来,春耕前,都会到他家走访,送去钱和化肥等物资,查找并分析他家生活困难的原因,出点子,想办法帮助李永才一家寻找致富路。每到逢年过节,乡长赵会桐还买水果、牛奶、点心等慰问品,上门到李永才家看望。感动的他暗自下决心,绝不辜负帮扶人的一片诚心,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
2016年春,李永才通过帮扶人赵乡长的引导,自费去了河北围场县参观学习马铃薯种植技术,引进优质高产马铃薯种子3万斤,试验种植马铃薯120亩。他按照学来的种植技术要求,精心进行制种、播种、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秋后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马铃薯近5千斤,每亩收入2500元,比原来多收入500元。见到了效益,李永才脱贫的信心更足了。与此同时,他还利用乡长给他争取的危房改造项目,把家里三间年久失修、透风漏雨的土坯房进行了翻新,一家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7年,他扩大种植规模,租种村集体土地220亩,种植的马铃薯又喜获丰收。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反季节销售,除去开支,每亩纯收入800余元,李永才成了村里首个稳定脱贫户,还被评为脱贫致富的典型,受到乡里和村里的表彰奖励。
李永才日子好了,他还抓住金融扶贫的有利契机,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和农机补贴政策,购置了二五四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他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共同奔上小康之路。从春种到秋收,在雇佣劳动力干活时,他都是尽量用当地的贫困人口,每年雇工干活支出3万余元,贫困人口就占三分之二。不仅如此,农闲时节,他还发挥自己做瓦工的一技之长,去赤峰、经棚等地从事建筑业,每年务工收入达6000余元。村民们说他:“你都当上老板了,还出去打工受那累干啥?”他说:“俗话说,锯响就有末,自己不劳动挣钱,尽靠国家和帮扶人哪行啊?”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在李永才的带动下,双山子村贫困户争脱贫、比致富的事例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如今全村的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正在一同阔步走在通往小康社会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