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满径》是刘玉琴老师送给我的一本书散文集,她说是与赤峰四位女作家的散文集萃。近读她发表在《草原》2019·3期的散文《养花三段》,方知,老师爱花、养花、写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用《花香满径》这几个字来形容,是最再恰当不过了。诙谐幽默娓娓叙述的故事趣闻,在优美淡定的文字中,更寓意着许多深刻的人生自省与生存智慧。
很多人都知道老师爱花,在朋友圈里经常晒她家正开的红红火火的各种花儿,那娇艳欲滴的鲜花着实让人眼馋啊!这世上有人不爱花吗?我感觉少之又少吧!我也爱花儿,可是我真的不会养花,看看我家阳台上,花盆不少,花却没有一朵是开着的。为此我曾多次请教过老师养花之道,她也教了我许多小妙招,可我却怎么都不得要领,花养的只见叶不见花,蔫了吧唧的,没有一点灵性。
读刘玉琴老师的散文的第一段,我才知道,养花也是需要基因的,原来,喜欢养花,是传自她的老父亲,那我养不好花也就找到出处了。老师年少时的花园是父亲给建造的:“父亲用土打墙建了一个里院,又用砖头和碎石头垒了一圈外院。父亲是铸造工匠,却喜欢嘉禾花草。外院大,种了玉米、土豆、豆角和倭瓜,补充一家人口粮的不足。内院里除了一个用水泥板打成的大大的金鱼池之外(鱼池里也种植着莲藕),就全部种上了花———芍药、月季、十样锦、大丽花、马莲草、蜀锦、夜来香、东洋菊、牵牛花……从春到秋,院子里都是姹紫嫣红,花香四溢。”无疑,父亲用勤劳的双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家人建起了一座姹紫嫣红的精神庭院,也为老师开启了一路花香满径的人生。人就是这样的,不论物质生活是多么贫乏,但精神生活却要富足,这正是老师这位当年的小园丁给出的启示。否则,人活着,没了精气神——那就蔫了吧唧呗。
工作后的刘玉琴老师熬到了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她隐藏着的养花基因被自己无限地放大了。她养花,也养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不求名贵,只求那些花儿,有着生机勃勃的姿态和碧绿养眼的叶子,就心满意足了。养花,也养自己的心性,一个人的品格高尚与否,看她做的任何一件事,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老师在圈里的好人缘好人品是有目共睹的,她在我们这些晚辈面前从没有一个知名作家的高傲与不屑一顾。相反,她经常慧眼识珠,发现提携文学新人,不求回报,默默付出。她是原赤峰市乌兰牧骑第二代队员,在艰苦的岁月里,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偏远的农村、牧区、工矿、学校,边表演、边读书、边创作,并用5年的时间,创作出具有乌兰牧骑史诗品质的长篇小说《那红红的萨日朗》,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到中年,老师在单位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蛀虫哪里都有,就如一棵花根里的蛆虫让人心生厌恶。老师写到:“养花久了,我方知花亦有情。”一盆开得仙气十足的仙客来没了往日的神采,心境不佳的老师看着花儿与自己同病相连,不禁泪湿衣衫。哭过了,老师想明白了:“花儿本是草木,哪来的思维?哪来的感情?分明是我陷入苦闷悱恻不能自拔,怠慢了仙客来,才有了这目不忍睹的惨境。”放平了心态,开始细查原因,竟是盆土里生了蛆虫,正在啃噬花的根。于是她把虫子碾死,又把藏匿着蛆虫的土,摊在报纸上,在窗台暴晒半日……有些人,有些事,是要拿到阳光底下晒一晒的,有些人,有些事,就最见不得阳光。整个第二段,老师以花喻人,抒发了一种人生的处事哲学。职场江湖,有多少人奉行“中庸”,又有多少人背后插刀子,不思进取,搬弄是非;不惹事,不怕事,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人生态度。
老局长和同事们都说老师太过善良,可他们也知道,上天自不会负有高贵修养的人。退休后的老师,心态更加平和,养花更是养出了新境界。她在养花,照顾久病老伴的同时,文学创作上佳作频出,一条铺满鲜花的文学之路,伴随老师越走越顺,在2018年11月出版了长篇小说《那红红的萨日朗》之后,2019年6月,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嫁接》,老天正以她喜欢的方式回馈于她。
花草是自然界的生灵,更有人把它们赋予精神文明的象征与载体。春来发芽,夏至开花,春花秋实是大自然的铁律,有一片黄叶,是自然而然。在《养花三段》第三段中,老师说她一开始不接受一盆花里有黄叶,每每发现,她都会第一时间摘掉,让花一直保持生机。可有一天,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给她发了信息——当老师发现一片扶桑叶花的黄叶竟是那么美时,却不忍把它摘下:“它居于黄绿之间,既不与红花争颜色,也不给绿叶减生机,它黄得稳健高贵,仿佛把从春到秋的光照雨淋风蚀霜欺水肥土沃蜂吮蝶吻都凝练于内,像一架天平平衡着红色的重量与绿色的砝码,淡定自信地坐拥红绿相间……哦!红、黄、绿,不正是图画中的三原色吗?有了这三原色,就会勾兑幻化出万千色彩与无限风景,丢了哪一种,都恰似大自然这位鬼斧神工的魔术师遗失了道具。”
绿,青春又有活力,代表了人生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红,火热又激情,寓意着人生的盛年;黄,敦厚而慈爱,正是离退休老年人的颜色。“它黄的那么漂亮,宛若涂了一层奶酪;叶片厚实,犹如充盈着乳汁,像极了一枚心形的奶饼。”这不正是离退休老人的风景与价值吗?他们有着丰富的阅历,看开了一切,活得潇洒自在,有着豁朗练达的人生经验,有的依然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着光,发着热。已经75岁的任正非,高举科技华为的大旗,与美国霸凌强权者,打着一场世界级的贸易战,激战中的他,却把战略眼光放在了提高中华民族的基础教育上,爱国之心,令人仰止;89岁的屠呦呦,在青蒿素领域研究获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耄耋之年的水稻之父袁隆平,还在为试种盐水稻领军作战;而已过花甲之年的刘玉琴老师,更是以一年一部书的速度,不断刷新着她的文学创作传奇……他们都是不该被轻易摘掉的黄叶。
花亦喻人生,叶亦喻人生。好的文章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刘玉琴老师的《养花三段》,在为我们呈现了三段不同的养花经历的同时,也与读者发生了心灵共振,引起许多读者与之微信交流探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