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3总第101期 >2020-06-19编印

孙怀亮 倾家发明山地打坑机
刊发日期:2020-06-19 阅读次数: 作者:高子民  语音阅读:

6月的克什克腾旗,像绿色的立体挂毯。在经棚镇红星村广太河村民组的山坡上,一辆“古怪”农用机械正在这里作业。它长得像中型拖拉机,却有着一般拖拉机没有的功能。它时而冲向四十多度的坡顶,时而缓缓徐行,在它的身后,是一拉溜整齐的树坑。

这是什么机械?正在操纵机械的一位干瘦的小老头儿从车上下来,他一边擦汗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叫车钻一体升降式山地打坑机,国家专利产品,内蒙古第一台呢!”

这个满脸带着成功喜悦的人叫孙怀亮,是这台机械的发明者。然而,一说起这台机械的研发过程,孙怀亮的老伴儿却满眼含泪地告诉我们:“他是个败家爷们……”

1984年的初夏,家住在芝瑞镇兴华村头道沟村民组的孙怀亮望着眼前的大山发了半天呆,他一边揉着发肿的脚脖子一边情绪低落地想:这些大山要是靠人工挖树坑,啥时是个头呢?要是有一种能挖坑的机械就好了。可是,研制机械需要钱,钱从哪儿来呢?

摸摸空空的口袋,“一根筋”的孙怀亮准备了四年。2002年的春天,孙怀亮靠多方积攒材料、经历了无数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发出的第一代挖坑机。这一发明,不仅引起了村民的反响,也引起了克旗华盛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关注,公司主动与孙怀亮签订了《关于共同研制植树刨坑机合同书》,约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研发。

第一台植树刨坑机出山了。孙怀亮亲自操作,看着身后每分钟刨出的三四个方坑,他笑了。笑着笑着,他的脸僵硬在那里,令人尴尬的情况出现了:这台机械只能在平地里运行,上不了山。可植树的地方绝大部分在山上,上不了山的挖坑机给谁挖坑?

就这样,孙怀亮“自废武功”,把第一代刨坑机炼了铁,和农机制造公司的合作自然也就中止了。

“这是他第一次败家。”孙怀亮的老伴泪眼婆娑地告诉给我们。

又是几年过去了,山地挖坑机是孙怀亮心里的一个解不开的结,困扰他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研发资金问题。家庭条件本来就很不好的他,一边开电焊修理部,一边到处寻找可利用的废弃材料,进行第二代山地挖坑机的研发。

搭进了十年电焊赚的钱,用尽十年积累的废弃材料,孙怀亮的第二代山地挖坑机终于“对付”出来了。这次的改进可谓不小,孙怀亮把方坑改成了圆坑,把固定的四轮变成了可独立升降的四轮,机械也能“上山入地”了。可是,问题又出来了,这种机械制作材料粗糙、形体偏小,仍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山地作业和其他用途。

“第二次败家后,我家的生活已经全砸进去了。”孙怀亮的老伴儿这时眼泪已经下来了。

可倔强的孙怀亮没有止步,他决定进行第三代山地挖坑机的全新改革。这个倔强的汉子开始张嘴向亲朋好友借钱,把借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机械的研发上,开启了举债研发之路。

经过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拓展了第三代山地挖坑机的功能,使它不仅能挖坑,还能围封拉网、带链翻地、整理梯田,进一步向多功能、便利式、实用型靠拢。

在广太河村民组的山坡上,孙怀亮向我们演示了这个山地挖坑机的功能。它属拖拉机式车钻一体机,车身能够单边、单轮前后分别升降,适用于平原、丘陵42度以下坡度的山坡地挖坑、植树、开沟、翻地、收割等作业。该机械设计新颖独特,使用灵活,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年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据孙怀亮介绍,这个机械每小时挖坑不低于240个,最高时可达到每小时360个,按每天8小时计算,一天可挖坑1920至2780个,是人工的60多倍。它可以用于田间地头,道路两侧绿化,草场围封挖坑等作业,极大地提高机械化植树造林效率,又能保证苗木的栽植质量,保证成活率,是退耕还林、公路两侧绿化、草场围封、大面积人工造林挖坑的好帮手。

无疑,这种车钻一体升降式山坡地打坑机成功了。2015年,孙怀亮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6月,国家专利局对他的发明专利进行了实质审查;2019年3月19日,孙怀亮取得了发明专利证书。

望着眼前国家知识产权局通红的大印,孙怀亮和老伴儿都哭了。他们十七八年的心血没有白流,他们的成果总算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可是,一想到还有近十万元的外债,他们的心又黯淡起来。要想把专利变成效益,要想把发明带给更多的山村,路还很长。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想让更多的生产厂家知道他的发明,太难了!大家都知道,一项专利如果不马上变成生产力,发明人的心血经过岁月的磨砺将被遗忘。

孙怀亮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就凭着自己从不同渠道得来的信息,给农机生产厂家打电话。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已有山东、河北和广东有厂家给予了回应。但是,孙怀亮搞研究还行,真要让他把专利推销出去,却有很大的难度,知识、信息和人脉都是他“变现”的瓶颈。

目前,孙怀亮租住在经棚镇农村的一个院子里,家徒四壁的他,希望靠社会的力量让他的发明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能让他的家境有所好转。

101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