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3总第101期 >2020-06-19编印

经棚白塔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0-06-19 阅读次数: 作者:马守喜  语音阅读:

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有几处古建筑,如庆宁寺、清真寺、关帝庙,经棚庙,老头塔、白塔,有几处保存完好,有的则荡然无存,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过去人们常将出家人的道场称为“寺庙”,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概念;而且“寺”和“庙”最早也并非宗教建筑场所。“寺”是古代朝廷里的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相当于现在的一级单位,如大理寺,大长寺等。后来佛教、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分别成了宗教场所。“庙”则是旧时奉杞祖先、神佛的地方,通俗地说,庙是供奉鬼神的,唐宋之后,随着祖姓的兴起,各地也纷纷建立家庙(即祠堂),所谓“修其祖庙、教以人伦”。另外,历史上有一些才德的人被神话,人们立庙或建塔奉杞,如关帝庙,越王庙等,由于迷信,人们又建造了龙王庙、土地庙等,经棚河东有庙子沟,有一小龙王庙,东山根曾建有一个小蛇王庙。

在经棚的灯棚街的西端,也就是当年的一街一个大院,曾有一座非常宏伟的白塔,有点元代建筑的风格,住在这个大院的蒙汉回几个民族的家庭,和睦相处,事业都很发达,这座白塔曾有许多美丽的传说,60年代初,由马达先生写了一个故事,发表于《昭乌达报》上。

经棚白塔建筑设计新颖,像一个宝葫芦,又像一位白发银须的可敬老人站在那里。

传说,在许多年前,这院里住着一位从山东“闯关东”来的白姓回族家人,这白姓主人家为人善良,乐善好施,又会武术,专门在经棚打烧饼为生,业余教人武术,人称“烧饼白”。有一年除夕,街上来了位拉骆驼的老人,走了很远的路程,又饥又渴,累得实在走不动了,想在此找个宿,弄点饭吃,那时的天气是奇冷无比,又刮着白毛风,他走了几家门口,没有一家收留,敲到“烧饼白”家门时,看到门外老人又冷又饿的样子,几乎已站立不住,“烧饼白”立刻上前扶起冻倒在门前的老人,把老人扶到家里,沏上热茶,煮上热面条,把过年用的饭菜也端上来一些。按回族风俗,在春节时刻是不允许其它民族客人留宿吃饭的,但心地善良的白家人像对待本族客人一样留下了这位老人,给他安排了非常好的住宿条件,这位拉骆驼的老人十分感动。

第二天早上,“烧饼白”准备了洗脸水,丰盛的早餐,准备让拉骆驼的老人和他们全家一起过春节,谁知到屋里和院里一看,老人和骆驼都不见了,屋里放着一个牛皮口袋。他打开一看,吓了一大跳,口袋里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烧饼白”又惊又喜又担忧着,他想这一定是老人家走的急忘了拿了,他赶紧让儿子去追赶老人,因为这可是老人一家的救命钱啊,他儿子跑了几条街也来,也未见老人的踪影,“烧饼白”只好把口袋封好等拉骆驼的老人回来拿。

过了一年半载,拉骆驼的老人仍未归来,“烧饼白”取出一些银子,在院子里修了一个白塔,把其余的银子全部放在白塔里,等待着老人回来拿走,年复一年,白塔仍在,而老人没有归来。这座白塔“文革”时被拆毁。

白家人辈辈传承好家风,人丁兴旺,白官禄老先生后来开了“白家饭店”,经常资助贫困家庭,出资维修经棚清真寺,帮助回族“无常人”砌坟,教孩子们学武术,参加各级武术比赛,白塔的建立就和白家相连在一起。

白家的后人们有的从政、从军、从教、从医、多才多艺、助人为乐,给人们留下永久的念想。

经棚白塔的建筑没有具体的史料,只是美好的传说,写此文,纪念第一次写经棚白塔的著名回族诗人马达先生,纪念我敬重的老朋友白树阁,白树德,白树田,白树彦等,让美丽的传说永远留在家乡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