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克什克腾旗,是一个革命老区,是英雄赞歌唱响的地方,从共和国建立前后,家乡人十分重视革命传统教育,重修革命战士陵园,整理老兵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血与火、家与国,我深浸其中,灵魂震荡。当年经棚各族人民在敖包山上修炮楼,挖掩体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
克什克腾旗在内蒙古自治区是非常有名气的地方,不仅这里的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1979年8月,《内蒙古日报》社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让我介绍一下经棚的名胜古迹,尤其是有关战役方面的文章,我简略写了一篇《登经棚敖包山炮楼》的短文,刊登在当年的《内蒙古日报》上。
在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穿过镇中心的碧柳河大桥,再行五华里,敖包山便像草原边城的天然屏障一样,耸立在我们面前。它的中腰坡段是气势宏伟的经棚喇嘛庙(即庆宁寺),山脚下是经棚清真寺、关帝庙,它的对面就是著名的经棚字儿山。
当年为什么要在敖包山上修炮楼、挖掩体呢,这要从几次大小战役说起。1945年8月8日,根据英美苏雅尔塔协定,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并出兵东北,日驻克旗参事馆原野及警务科长前田闻讯,将大量物资、军械、挟持伪旗长义里通阿等大小官员,逃往新井大浩来一带。8月16日,前田又带领10余名日军返回经棚,占领敖包山,哨兵在敖包山上发现苏军,立即鸣枪报警,前田等日军又逃向鹅蛋梁一带,被苏军击毙日军2人。当年,经棚人民见证了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载重汽车、摩托车等,经过经棚,追击日军,最后兵站撤到林西。
当年克旗一贯道横行,土匪非常多,国民党的特务搅在其中,斗争异常激烈,许多县大队,区小队的指战员被地主武装,土匪杀害。1945年12月12日,在土匪头子张桐轩的率领下,率300多土匪经土城子取道新井,窜犯经棚。我守城部队人数不多,激战三昼夜没有解围,时值隆冬,战士衣服单薄,在零下近30度的严寒中,许多人手脚冻坏,收编的土匪王宽、姚五点等又叛变投敌,只有一个回民连坚守在阵地上。鉴于此,我军撤出阵地,到热水一带驻守。土匪进城后,烧杀抢夺,无恶不做。12月25日,土匪将土城子区政委秦荣、县大队副队长马永隆同志杀害,英雄的牺牲,更加激起了指战员们对土匪的无比仇恨。1月6日,热水军分区副司令卜云龙率一个步兵团,几个骑兵支队,突袭张匪,张桐轩率匪部溃逃到西沙窝子而去,一年之后,张匪投降了解放军某部,但很快又叛变了,几年之后抓到他,在包头执行死刑。
1947年,收编到经棚回民连的土匪史荣叛变,他和几个匪徒杀害了连长马守仁,战士傅长海、左玉清、翟云阁等。几天之后抓获叛匪史荣,执行了死刑。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扩充后的县大队和回民连,编入四野,参加三大战役。而当时经棚守护部队不足,为了防止土匪的袭扰,政府决定在敖包山上修建坚固的炮楼,经棚镇的男女老少积极响应,从山脚下一块块往山顶背砖,抬沙子石灰,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努力,三层炮楼(约五十米高)修筑完毕。炮楼每一层都十分宽敞,能够住七八个人,每层只能从井口大小的地板出口入上爬进,各层都有很多对外射击的枪眼,炮楼两侧都挖了一人多深的掩体。为了方便部队快捷进入阵地,炮楼到山下又修了简易便道,驻守在关帝庙的守军和旗委之间都拉上了电线,可以通电话,随时报告敌情。
炮楼竣工时,一面红旗插在炮楼顶端,山上山下的群众望着巍峨的炮楼和红旗一片欢呼,热泪盈眶。这是保卫胜利成果的象征,是经棚老百姓出力流汗的结果,更是对牺牲先烈英灵的告慰,更坚定了人民子弟兵打击敌人的坚定信心。经棚敖包山上的炮楼无疑是克旗人民前进路上的明灯,那面红旗给人民无穷的前进力量,是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不竭动力的源泉。
经棚敖包山上的炮楼,见证了克旗各族人民的斗争史,如果留在现在,一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阵地,可惜后来不知哪位领导的决策,拆除炮楼,用炮楼的砖木盖了几间房,成了电视台的发射塔。
现在你重上经棚敖包山顶,遥看字儿山下的革命烈士陵园,长眠在那里的各族烈士“碧血洒草原,青春献人民”的精神,感慨万千,感觉到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为了家乡的这片沃土,他们有的来自延安,有的来自冀热辽战区,更多的是克旗蒙汉回各族热血青年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垂史册。
加强英雄观教育,挺直民族脊梁,这是当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时,英雄观的教育亟待加强,是非的红线不能碰,民族的脊梁不能歪,红色传统不能丢。
经棚敖包山上的炮楼虽然拆除了,但它那高大的身躯,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将永远留在克旗各族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