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1总第114期 >2020-09-25编印

杂谈
从扶贫工作中感悟群众路线
刊发日期:2020-09-25 阅读次数: 作者:王凤  语音阅读:

我的祖祖辈辈原本都在农村,父亲通过挤高考“独木桥”,好不容易才得以“洗脚上田”,落户城镇。我在他创造的条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一帆风顺地念完了大学,考进了政府机关。虽然每年清明节我还会回老家一趟祭祖扫墓,尽管父老乡亲对我关爱有加,但我内心深处已经扎起了一道根深蒂固的藩篱。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辛苦麻木,顶多只能让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淡而不厌、敬而远之。

最近我受组织派遣下乡开展扶贫工作,刚开始,我对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和农家生活一窍不通,也不懂工作方法,在对驻点村包扶对象全覆盖走访、宣传过程中,可谓受尽了冷眼,碰遍了钉子。住在临时棚屋的刘大叔冲着我大发牢骚:“扶什么扶?去年我家火烧了房子,你们让我把现场拍下来存档备案,但一年多了鸟毛也不见一根,反而花了老子几十块钱!”差几分高考落榜回乡的钟大哥更是忿忿不平:“装什么装?你们一杯清茶、一叠报纸,坐在空调房里混日子、拿高薪,生病了有公费报销,退休了还要政府一包到底。可怜我们农民吃饭只能靠天,生死完全由命,做国家公民的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中告诫自己:扶贫工作一定不能漂浮、走过场,必须拿出真心诚意,采取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互信。我们了解到罗大婶新近死了丈夫,她本人又因腰椎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需要供养,面对极度困境,罗大婶不由得产生了寻短见的念头。我和同事们一边拿好话鼓励、安慰她,一边向上联系、申请救济款,并且多次自掏腰包赠送生活物品,终于帮助她家渡过了难关。婆媳俩转悲为喜,向着我们倒头便拜,发自内心地连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公家人!”

走进孤寡老人杨大伯家里,只见里面阴暗潮湿,蟑螂、老鼠成群结队,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若在平时,有洁癖的我肯定会掉头就跑,但我想到自己的扶贫干部身份,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立即挽起袖子主动帮他清扫垃圾、拾掇家什,然后坐下来和他拉起了家常。临走时,我掏出身上所带不多的零钱硬塞给他,可他眼眶里噙满泪花,竟然拒绝接受。原来他举目无亲,长期以来难得有人上门找他说话,更别提年轻女性、“公家人”,今天我跟他一席谈,无疑给了他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通过这次扶贫工作的实践锻炼,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作为当代青年干部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