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刘玉国)近年来,新开地乡党委、政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提高农技人员技术,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积极探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农产品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打造促进农业转型的基层党建联合体,把“传统农业乡村”打造成“校地共建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
走进广华村兴隆庄组李俊岭家的香菇菌棚,李俊岭两口子领着六七名妇女正在采摘香菇。李俊岭放下手中活计如数家珍地说:“今年春天,我家建了8个菌棚,由于菌棒不足,八个棚只装了六万七千菌棒,目前看,我种植的香菇产量特别好,好一点的市场价一市斤卖到七块五,次的还卖两块七八,照这样下来年末把攥挣20万!”
在广华村香菇烘干厂,永隆泉组42岁刘海娟告诉笔者:“从春起到现在,我和婆婆在村香菇烘干厂修剪香菇根,一人一天一百多,俩人都挣一万多块了。”广华村党支部书记梁丽敏说:“食用菌产业是个富民产业,就连留守在家的妇女和放暑假在家的学生都来烘干厂剪香菇根。不仅如此,园区还雇佣了许多贫困户干活,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据乡长赵桧桐介绍,新开地乡从2018年开始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邀请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来乡传授技术,使食用菌产业在新开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同时还探索出一条龙式、返乡创业、干部引领、荒地开发、庭院利用“五种种植模式”。截至目前,全乡7个村已有5个村发展起了食用菌产业,有菌棒生产厂1处,食用菌保鲜库3处,菌棚245栋,从事食用菌产业56户,带动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490余人,年经济效益可达500万余元以上,种植户户均增收5万元。今年,又投资2250万元,在广华村建菌棒生产厂1处,建设菌棚150栋,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支柱产业。
走进新开地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只见林下种植的大球盖菇,个个胖乎乎的十分喜人。园区技术指导员王丙君掰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大球盖菇林下种植一亩地产6000斤以上,一斤9块钱,15亩地一天产1000多斤,一天就卖1万多块钱,每亩经济效益可达3万元。
与此同步,新开地乡还种植了青岛农大提供的优质高产、抗倒伏小麦新品种,在旱地和水浇地试种获得成功。旱地亩产600斤以上,水地亩产1100斤以上,产量同比每亩分别高出200斤和500斤以上,吸引了周边地区前来参观考察,计划引进大面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