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得好,干啥说啥,卖啥吆喝啥。这是39岁,大学本科毕业,有着13年党龄的蒙古族青年干部李浩,驻村工作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他不光这么说,还认真去做,并把“勤于学习,增进沟通;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勤于锻炼,积累经验”当座右铭。带头冲锋在前,服务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称赞。
2020年5月10日,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在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李浩被旗委组织部派到新开地乡广华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他每天除刻苦学习党中央脱贫攻坚工作指示精神和“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外,虚心向乡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学习工作方法,了解村里基本情况。
广华村是个无霜期长,人均水浇地1.5亩的川区,由于村民思想观念落后,靠传统方式种植等原因,致使人均收入不高,全村常住的439户1102口人中,仅贫困人户就有56户135人。
为准确掌握每个贫困家庭的详细资料,他逐户走访56户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并都一一记录,做到了了如指掌。结合走访调研,他亲手制定出广华村产业富民发展思路,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为增收主渠道,继续走退耕还林,种植杂粮杂豆、蔬菜、中草药和育肥牛羊等致富的路子,为全村群众脱贫笨小康创造了条件。
去年6月,乡政府在广华村永隆泉组建设食用菌园区和种蘑菇大棚150座,李浩全身心投入到施工质量的监督中。 与此同时,他还同乡林草站负责人一起到旗林草局为广华村争取退耕还林工程650余亩,将胜利沟、永隆泉、钟营子、兴隆庄四个村民组产量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造林,此举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
工作之余,他还抽出时间深入食用菌烘干厂、菇农菌棚、菜地、农田、养殖场等地,与群众和贫困户沟通交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致富。胜利沟组尹海燕,返乡创业养蚯蚓,他不仅经常带领村干部到她的养殖场去考察,还鼓励她坚持下去,争取让这个特色产业在村里扎下根。他的一席话增添了尹海燕的信心,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还动员村干部李俊岭带头种香菇。李俊岭和老伴种植6棚香菇,真的取得了大收益。
他视贫困户为父母、兄弟,每逢节日都自掏腰包买物品到特困户家看望。岳营子组48岁的叶金玉,因智障和七旬的老妈相依为命,娘俩生活虽有低保,但日子过得还是捉襟见肘,是贫困户里最穷的一户。李浩每次到他家去,都给他们买衣服、买鞋,过节给他家买肉、送米面。感动的叶金玉老妈紧紧抓住李浩的手,眼里流着泪水说:“我这是哪辈子修行的,摊上李书记这么个好干部啊!”
广华组60岁的马风国,几年前,妻子患了乳腺癌,四处求医病未治好,把家里积蓄花光又拉下外债,一个人日子过得和别人相差一大块,成了贫困户。李浩买衣服、买米面给他送到家里,鼓励他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就能过上好日子,还在园区工地给他找活干。不知情的人以为李浩和他是亲戚呢。平时不爱言语的马凤国逢人便说:“村里新来的李书记是个好人!”李浩还将永隆泉组肢体残疾的贫困户苗立峰,当亲哥哥对待,上门与他谈心,帮他寻找致富门路,他家三口不仅率先实现脱贫,还成为乡村脱贫模范。
去年11月,李浩还在旗红十字会争取大米、白面100多袋,价值6780元钱,并亲自开车送到全村每个贫困户和孤寡老人的家里。
李浩在广华村工作仅短短7个月,可他不负众望,撰写工作日志100多篇、民情日记6篇,学习笔记2万多字,捐资扶贫3000余元;高质量完成在该村建设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全村经济作物获得大丰收,养殖牛羊存栏数量增加,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56户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