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态花神疏影香,
风痕月印水天霜。
诗情冷峭凭铁骨,
岁早枝头报春光。
这是一首当代作家的题画诗,为“梅图”所作,通过雪态花神,活脱脱刻画了梅花报春的形象。
在我的印象中,克什克腾好像没有梅花。据史料记载,塞外除竹叶梅以外,没有其它梅花类的植物。至于竹叶梅是不是梅之属类,那就不好说了,我则更倾向于她是竹叶类的一种灌丛。
其实梅是一个多义词。她有两大种类:果梅与花梅,是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小灌木者,是指具有明显主干,树高应在五公分以上的树,稀灌木,就是一个种类较少,存在灌木形态或者是一个属内灌木形态的物种。自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历史,观赏梅花的兴起据说始自汉代。人们说梅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我觉得,人们喜爱梅花,主要是欣赏她的品格,她高洁,坚强,谦虚,给人以力量,使人立志,激发人向上,促使人奋发图强。尤其在风雪严寒中,梅开在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其实,梅给人们预示的东西太多了。她把最初的芳香留在了人间。咏梅最早的诗当属汉《乐府诗》吧,虽然天寒地冻,梅花未开,但香气已经飘向了大地: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香气袭来,离草绿花红的日子还远吗。梅之铁骨玉花是不怕数九严冬的。她亭亭玉立在严寒中,真正是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之与寒冬为伍,与山川为伴,从春到冬,傲骨迎风,美化了环境,影响了人生,古代就有与其相以为命之人,元代诗人王冕,以天下将乱,携妻儿隐居九里山,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终其一生一家人与梅为伴,也是不错的选择。可称得上是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了。
由观赏梅花而思念故乡的古今文人也大有人在。看着梅开梅落,一颗惆怅的心也因此而失落,寒风把最后的叶子吹落,但叶落终究要归根,这就是所谓的回归本源吧。当然也不必过度伤感,第二年她照样会怒放天涯,正所谓叶落归根莫谩悲,春风解发去年枝。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远离家乡的时候,也是思乡心切,由梅花想到家乡,期盼着春天的早日到来。梅花已落,他亦伤感万千,从他的一首“忆梅”诗中就可以看出: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他这是借梅思乡。久久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寒梅最让人遗恨的是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常常被当做去年的花。也许诗人是感叹梅花已谢,梅枝已老,乡情再重也很难再使其春花第一枝了。其实,思乡恋乡之情人皆有之,且越老思恋之情越甚,但人老不等于心老,梅枯花落不等于枯索无望,当能旱苗才得雨,枯树恰逢春嘛。古人说得好,生华于已枯之木。就是当代文人亦有赞美枯枝老梅之诗,诗曰:榆梅已老不萌蕾,瘦叶枯枝对晚晖。犹有乾坤清气在,吞风咽雪也舒眉。
梅的精神影响人的品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明代文人方孝儒,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落魄江湖,一生不低下他那高傲的头。据说古代最严厉的刑罚是株连九族,唯方孝孺是株连十族,且被朝廷诛杀了八百多人,真正是可悲可叹。他是中国历史上为自己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他的咏梅诗也很有味道: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梅之傲骨,影响了他一生,他自始至终相信,梅花已开,春天总会来临。方孝孺之死,是愚忠还是自己的思想使然,从古到今,说法不一,但他是个读书的种子这是当然的,古人云: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据史书记载,方孝孺日读书积寸是没错的。一个读书人能以死来抗争,这是怎样的傲骨,称他为永远开不败的梅花还是恰如其分的。
梅开是报春之花,春雪是报春之雪。梅雪相映就是一派春天的景象。古人之所以把梅松竹连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的品性是一样的,松挺立在山崖,四季常青,且越寒冷越显出英雄本色,竹则宁折不弯,气度非凡,难怪古人喻其为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而梅是挺立傲雪,铁骨冰心。他们皆长青不老,终生不凋。是所谓的亲密战友,竹林之友。
梅是报春的鸟,迎春的花。当四野还是大雪覆盖的时候,她却迎寒而开,送来春的消息。清香传遍天下,飞花落满天涯,真正是涣涣昱昱,而夺人精目。正如元代诗人王冕所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据史书记载,梅有四贵四不贵之说,即贵疏不贵繁,贵合不贵开。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新---这也是独特的审美观吧。由四贵四不贵,引发了人们的赏梅热潮,自古至今连绵不绝,由此而来的梅文化也也随之而至,细想想,咏梅和画梅的古今得有多少人,就连人民领袖毛泽东也有“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之名句。据说,作为春之开花第一的植物,不但有传喜报春,吉庆的象征,还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我觉得,梅花除了有洁白之色遍布天下以外,还有红梅之属,红色是喜庆之色,红梅与其他梅属一样,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品格鼓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图强,令人赞不绝口。说红梅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精神的象征是正确的。
梅是报春的使者,梅是人格的象征,梅又是美的化身,人若有梅的品质,千难万险不知难了。梅,作为寒冬斗士,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格,中国人民,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民,从来不向困难低头,不管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亦或是抗美援朝,从来都是迎难而上,不怕任何侵略者恐吓,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梅的傲骨,梅的至高无上的品格。就像元代诗人王冕说得那样: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唯有老梅标志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休言冬后萧条景,温暖春风送绿来。由梅想到春风,由春风想到春天,虽然克什克腾仍然是寒凝大地,寒风劲吹,就算是春日迟迟,但梅开春到,终归要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正所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嘛。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的绵长,这是古人的说道,但从中可以看出,春之来临,谁也拽不住她匆匆的脚步。早春一到就如同早开的寒梅,是相辅相成的。记得唐诗人张谓就写有一首“早梅”诗,是写一枝傍水早开的寒梅,诗曰:一枝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这似乎是在写梅的雄姿,但梅与雪似乎是孪生兄弟,古今诗人写梅就有雪,有雪亦有梅,刻画了早梅傲雪的高贵品质。我身居的边城,风景独特,有山有水有草原,花草树木繁多,但唯独看不到梅花,这是地域使然,不能强求,我之观梅赏梅花,只能从书中和影视中才能实现。当然,到梅花遍开的地方去观展也不是不可能,但人过中年,实在懒得动,最好的捷径就是读古今文人的诗篇。文人之高傲,文人之不随波逐流,当与梅有关。这么看来,梅不但与雪有关,亦与诗人相连,梅因诗人的笔流传,诗人因梅之香而传播久远。梅雪诗三人行,缺一不可。正像北宋诗人卢梅坡之《雪梅》诗写得那样: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克什克腾夐无边际,人心亦仁厚,草原其实被人们称为花的海洋,但单单缺少梅花,多少有点遗憾,那么我们怎么能看到岁早枝头报春光呢?我以为还是读诗吧,古代文人的诗读进去当能有满眼春光,满园春色的感觉。
我记得草原作家也有不少写梅的诗,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一树梅花开到今,漠南冰霰也宜人。不似江东香雪海,铜枝铁骨草原心。心心相连,心心相印,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