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3总第143期 >2021-04-30编印

打开旧时光阴 ——读张玉良长篇纪实文学《老经棚·尘缘旧梦》
刊发日期:2021-04-30 阅读次数: 作者:素 心  语音阅读:

打开张玉良刚刚付梓的长篇纪实文学《老经棚•尘缘旧梦》,就打开了老经棚300多年的往事画卷。

爱书的人最大的欢喜就是得到一本好书,本人酷爱历史,相比于纯文学作品,书籍的历史属性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快感。

品读这本以海量史实为蓝本,详实记述了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的历史变革、生息繁衍和市井百态的鸿篇巨制,我看到的是作家深爱家乡,深爱这片土地的拳拳赤子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论你走到哪里,不管你身归何处,故乡永远都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存在。世人皆如是,张玉良自不例外。我们看到,他的故乡小镇经棚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始终捆绑着他,不论他在天涯地角,都会被拉回来。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牵着他的那条绵长却又韧性十足的线始终都拴在经棚老宅的那棵果树上。而果树下就是他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有妈妈慈爱的目光。

作家刘亮程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我认为作家的日常写作是需要一个支点的,而这个支点一定是家乡,家乡所有气质都赋予他不一样的气质和财富。

克什克腾旗广袤的草原给了张玉良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甘甜的泉水,还有风声、雨声、鸟语和花香。所有这些,都是他认识世界和家乡的介质。透过这些介质,家乡给了他独特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他辨识世界、界定世界的不二准则。家乡则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精神领地。

在当下,报告文学、非虚构、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等诸多门类纷纷亮剑出鞘,圈地造势。我认为,基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各种提法都是合理存在的,没必要相看两厌,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和包容。其实,他们之间既有相同和特质,又有不同内涵。有人这样定义这种新兴的文体:“纪实文学”是一种快速反应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体,是报告文学的小说,也是小说话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但要有一定限制。

《老经棚•尘缘旧梦》里,张玉良通过采访亲历者或者亲历者的后裔,在依据客观的历史文献,日记,照片等资料,用艺术性的手法,再揉入他的思想和写作经验,用文学手段表现反映出了老经棚300多年的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

作家历时十年完成的这部长篇著作,50余万字,老照片就有300多幅。那么多黑白照片,有战争年代的,有和平时期的,有生活的日常,又有小人物,大背景,还有家庭的、社会的;丰富多彩的老影像,哪一张不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哪一张不沉淀着沧桑过往。

这本耗时10年,工程量巨大的著作,参考书目就有41种。既有旗志、县志,又有简史、人物传记、地名志、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参考。可以说,这本《老经棚•尘缘旧梦》是集各家所长,多方摄取营养的上乘佳作。

本书十章,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主题。从“经棚源流”讲起,到小镇的“动荡流离”,再到“市井百态”“商海钩沉”“佳肴飘香”“匠人起家”,最后讲到“燃情岁月”中作家的文学梦想。老经棚沧海桑田的300年跃然纸上的同时,笔者在跳跃穿梭间,带领读者在游历了北方重镇的自然风物后,又回归理性的思索与探究。

不止一次去过经棚,关于经棚的记忆总是零星的,散碎的。对于经棚的历史更是知之甚少,不是我不好学,而是缺少了原乡人的那种赤诚和热爱。

通读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张玉良为我们重塑了经棚的根骨及形象。他为我们整理构建了老经棚完整的骨架之后,又用文学的妙笔为这座沧桑古镇塑造了血肉和美学感官。 

内蒙古赤峰市是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城市。这里各民族聚居,在长期的生活繁衍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在这片草原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经过几百年的碰撞擦出火花。而聚焦经棚,你会发现,这里就是广大北方地区的一个缩影。

岁月留痕,张玉良为我们梳理出了“走西口”“闯关东”这些移民大事件的脉络。而伴着那些为养家糊口而颠沛流离的工匠们的到来,也拉开了赤峰乃至整个北方游牧地区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当年这些怀揣着梦想,从山东、河北、山西想闯一翻事业的匠人们,在经棚驻足,为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做了最好的定义。

其实,不论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还是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大事件的记述,如果结合现实社会考量,你会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关联。当年大量汉族人口的输入,诚然有统治者的戍边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今,大量人口的流出,也是经济大潮下一个时代的必然发展。不论是当年的输入,还是现在的输出,都是历史在特定时期的双向选择,这也正是张玉良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的传承与知识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的,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形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沉淀而最终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文化和文明。

一个地区的文化留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流传途径,比如报告文学、个人传记、纪实文学、乡野传说等等。张玉良此书的积极意义在于,他不同于正史,却是经棚这一特定的地域不可或缺的文化总结和补充。

孜孜不倦的探寻追究,永远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石。本书由点带面,借助一件件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再加以合理的想象来为他讲好老经棚的故事服务。由此可以断定,本书的写作意义决不是简单的复述历史,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为后世子孙燃起了一盏照亮前世今生的文化明灯。

张玉良是赤峰本土非常有影响的老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始终笔耕不缀。陆续发表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史志、通讯等200余万字。

他的文字细腻而有质感,柔软而又坚强。他时而客观,时而理性,时而抒情。在他的笔下,那些人物、老故事、老物件都鲜活了起来。

“在城镇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我停留在小镇的西街头,眼前的旧城改造把过去的旧房屋全部扒倒,空荡荡的街巷显得那么幽静。”作家是敏感的,一但触碰到这个塑造了他人格特征、思维习惯和心理定位的地方,他就会变得无比多情,无比忧伤。

张玉良说:老经棚是故乡尘封已久的历史缩影,是一部展现经棚300多年往事的画卷,是人世间的尘缘旧梦。尘封,是记忆;打开,是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