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178期 >2022-01-14编印

“福”字当头幸福来
刊发日期:2022-01-14 阅读次数: 作者:巩广增  语音阅读:

屏幕截图 2022-01-14 161501.png

过黑水桥奔乌兰布统方向,一条路过富盛永,途经芝瑞镇的几个村,一条路过福盛号途经红山子乡全境。一“富”一“福”分属两个乡镇,一左一右像敞开的两扇幸福门。沿西拉沐沦河逆流而上,开门见福,便到了红山子乡管辖的福盛号村。

西拉沐沦河,养育了世代的福盛号子民,从贫穷羸弱到兴旺富裕。这里的人们多为移民后裔,大多来自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自清代中晚期起,来塞外借地垦荒,开店营商。随着农耕区日益壮大,零散的农家逐步形成集中的村落。 

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旅蒙商商道。经棚至多伦,经棚至围场两条商路,从经棚过西拉沐沦河,经过福盛号。福盛号做为经棚商号“福”字号的分号,商业地位举足轻重。 

所谓的商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条商路在当时,也只是能够通过牛马车的土石路。道之崎岖难行,路之险恶陡峭,是可想而知的。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阻挡住客商们来去的脚步。这条路在福盛号村沿途就有天盛店、福盛号、刘家店、唐家店、老号子店等店铺,或经商或为客商提供住宿歇脚之处。这些店铺的形成,证明当时这条商路的兴盛繁华。

在这条古老的商道上,一代代旅蒙商人用他们的无畏和坚持,在漫长的岁月里,繁荣着经棚地区的经济,在塞上草原开启了“腾”商的未来之门。

当时旅蒙商人出行,谓之曰“出拨子”,“出拨子”就是以“拨”为单位的行商团伙。他们携带着烟酒糖茶、金银首饰、铜铁制品、针头线脑等生活必需品,深入牧区与牧民做买卖,同时收购当地的土畜产品转销内地。客商们结队而行,或车或驼,满载货物,来回到此住宿歇脚。他们顺应季节更替,根据当地人所需,来转运物品,兑现他们的承诺与担当。旅蒙商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当时经贸的发展,更使蒙汉各族人民互相增加了了解,加强了往来。对民族互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当地老人讲,这条商路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匪的袭扰。民国时期,纪洪恩、纪洪世两个匪首,手下聚集二百多乌合之众,在福盛号这一带,杀人放火,抢劫客商,无恶不做。一九四六年,解放军区小分队张国昌政委,在福盛号与土匪遭遇,由于叛徒出卖,壮烈牺牲。为了缅怀烈士,福盛号村曾叫国昌村。

烈士的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原来坑洼不平,狭窄坡陡的旅蒙商路,如今已是柏油铺就、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旅游公路。它南通233国道,北接303国道。远方的游客,或组团或自驾或骑行纷至沓来,一览这原生态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一品这纯天然无公害的山珍野味,农家特色。每当节假日时,人拥车挤,欢声笑语,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西拉沐沦河养育了一方儿女。龙口漂流被誉为克什克腾第一漂,是最早借助河流开展旅游服务的一家企业。上游自龙口电站起,下游至老号子店,全长四公里。一路山水相伴,延绵而去。西拉沐沦河水更是清澈见底,鱼儿自由嬉戏,两岸绿树依依,时有野兔、野鸡在树丛中出没,野鸭、水鸟从水中掠起。漂流的人坐着橡皮艇,在湍急的河水上顺势而下,有惊而无险,刺激而开心,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情油然而生,自然别有一番韵味。这是一帧活生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墨丹青!

漂流给这里的旅游业带来了活力。祖辈的经商理念,在后辈人的思维里得到了延续。骑马、射箭、篝火、歌舞、垂钓等娱乐休闲项目积极兴起。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骑上温驯的蒙古马,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体会那份难得的恬淡悠闲,怡然自得。射箭是力与美的有机结合,当你弯弓搭箭,瞄准靶心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弯弓射雕的豪迈;当傍晚的篝火熊熊燃起,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无论相识的、不相识的,无论汉族人、蒙族人、回族人……都齐聚在篝火周围,载歌载舞,激情飞扬。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悄然绽放!

老号子店,是商号的历史遗存,如今是福盛号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当地人把兄弟排行最小的称为“老嘎达”“老耗子”。耗子精明乖巧,精于算计,也是人们对商人的别样称谓,虽褒贬不一,却各有千秋。商人、商道蕴含于各自的感悟中光大传承。

在“万军农家乐”,坐北朝南的三间主人住宅正对院子大门,东侧是供游客就餐的餐厅。这是四间门口朝西的厢房,房上是红色的彩钢瓦,前脸是白色的塑钢窗,浅蓝色的室外门。虽不是朱梁画栋,飞檐翘角。确多了几分远离喧嚣的简洁清净,更接地气。对饱受超节奏压力的城里人,是一个轻松减压的好去处。

户主卢万军介绍,这个农家乐餐饮是他和妻子一起经营的,整个旅游季节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主食以当地的莜面、荞面为主。蔬菜也是当地的山野菜。不难想象,蘑菇、黄花、蕨菜、带黄……五颜六色的自然珍品烹来满室清香,一桌子纯天然的味道,食之欲罢不能,别时回味无穷。食客们定是流连忘返,望菜兴叹。党的富民政策,给这里的群众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幸福满满!

勤劳朴实的福盛号人,始终把绿色作为自己的发展底色。六棵树村民组的老党员陈万良老人讲,这里六十年代,生态破坏的最为严重,一年四季风沙满天,植被大面积被沙化。土地贫瘠,收成微薄,家家缺吃少穿,生活苦不堪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里的群众开始在沙地上栽松插柳,种草禁牧。随着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到九十年代生态基本得到了恢复,这里的天渐渐蓝了,水渐渐清了,山渐渐绿了,人们渐渐地吃的饱穿的暖了。

如今的福盛号村,四季空气清新,望去碧水蓝天,处处树木繁茂,林间鸟语花香,村巷道路平坦,户户屋舍俨然。最美就是秋天了,田间机械轰鸣,圈舍里羊肥牛壮,金黄的粮食堆放满院。那悠然的原野百草芬芳,沁人心脾。百鸟相鸣,动听悦耳。狍子、野鹿三五出没。更有那多姿的山岭,吸引着远方的游客来观光拍摄。那枫叶的绯红,桦林的明黄,松柏的浓绿,还有那或灰、或褐斑斓的岩石,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多彩的山村画卷。

福盛号村基本概况:红山子乡福盛号村曾是旅蒙商路的集散地。福盛号作为商号的名称,曾经是经棚商号“福”字号的分号。烈士张国昌政委牺牲于福盛号,福盛号又称国昌村。这里的村民大多来自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移民后裔。全村总面积30.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万亩,草牧场7.8万亩。下辖8个村民组。户籍人口308户,1028人。常住人口216户,580人。全村村以种养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到2021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16500元,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