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啦……”炒勺里瞬时冒出二尺多高的一团火,伴随着稍微刺鼻的醋香味儿,蒜香充斥了整个鼻腔。“当!当!”的“叫勺”声响过之后,一盘新鲜热乎的锅包肉被端上了餐桌。
这是孩子眼中的“尤物”,老人眼中的“旧相识”,中年人眼中的“最爱”。不管是脱牙顽童,还是掉牙翁媼,吃过锅包肉的人都不怕塞牙,也不必在众目睽睽下手执牙签小心翼翼的剔牙。亲友间聚餐,同学间聚会,战友间联谊,锅包肉是主打菜。倘使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且是久别重逢,那一盘鲜香的锅包肉足以慰籍思乡之苦,离别之情。人人爱之,分而食之。肉块儿入口,咸淡适中,香酥可口,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都可以在享用锅包肉时,找到最好的出口,而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品尝锅包肉时得到最温暖最妥帖的安放。
锅包肉有很多种口味,咸口的、酸甜口的、咸甜各半的,口感有酥脆的、滋润多汁的、外焦里嫩的,无论哪一种,都有适合你的那一款。锅包肉用料也比较讲究,可谓是肉中精品,猪、牛肉的,一般都是用里脊肉,鸡肉的则采用鸡胸脯肉。锅包肉的做法不像猪肉炖粉条那样简单,也不像活鱼两吃那么繁杂。里脊或鸡胸脯肉横丝切三四毫米厚,五六厘米见方的肉片,之所以横着切,是让肉吃起来不发柴也不塞牙。如果爱吃咸口的,把肉片放置在容器内,加盐、鸡精、料酒腌制一刻钟,挂糊下锅开炸,炸好后滤油待用,然后扒几瓣大蒜,剁成碎末,加味精、醋、一品鲜酱油、少许水及淀粉调汁,锅内放少许油加热,油烹调汁,然后放入炸好的肉,掂勺翻炒,随着勺内火苗熄灭,一盘家常锅包肉制作完成。
北方人喜欢咸口味,可能与其豪迈奔放,风风火火的性格有关。说话粗葫芦大嗓,好打报不平,咸盐是精神补品。倘若没有咸盐吃,人们干活时都表现得无精打采,出汗时袄领子不出渌,就证明干活时没出力气。所以对于干体力活的人来说,盐是力量的补给,给他们做锅包肉,即使口味稍重些也没关系,够咸才够味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刁钻”,食物不光要味美,还要色美,更重要的是吃过还想再吃。传统的老式锅包肉固然好吃,但其色泽和外观,就像劳动后的山妞,不太受人待见。
如今,人们更注重营养搭配,健康吃法,菜熟了之后放盐,是减少亚硝酸盐摄入量的最稳妥方式。锅包肉也不例外,“老菜翻新”,精工细作,传统菜添加新工艺,老式锅包肉就实现了华丽转身。毕竟,吃得健康才是王道。
克什克腾旗新城宾馆对传统锅包肉进行了升级和改进,让这到北方大众菜有了克什克腾自己的味道。厨师长张玉学摈弃了老式腌渍肉的方法,把传统锅包肉升级成贵宾菜。他们在造型和口感上都动了心思,让锅包肉这道大众菜,成了招待宾朋的招牌菜。新城宾馆的锅包肉用料、制作、拼盘,更精细也更讲究。主打料调换成了猪、牛的后丘肉,无论是做成焦脆的还是多汁的,后丘肉比里脊肉的口感更鲜嫩。火候拿捏的也是恰到好处。锅包肉的口感在于煎炸的火候,增之一分则太强,减之一分则显弱,第一遍要是把肉的水分炸出来,第二遍是把挂的糊炸酥炸脆。汤汁再也不是“一把咸盐,五味俱全”了,而是精确到“克”:盐五克,味精三克,白糖、酱油、陈醋各十克,这样调出来的汁和炸好的肉融合在一起,不香才怪。
此时,肉香、蒜香、醋香溢满了整个厨房,装盘时再放几片嫩绿的香菜叶。奶白的瓷盘,焦糖色的肉片,满天星一样沾满肉片的蒜末,点缀的绿叶,宛如一件艺术品,别说入口,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色、香、味牵动了人的味蕾,一盘锅包肉,牵动了食客心。这样的锅包肉再不是素颜朝天,而似精心装扮的靓女般倍受人们青睐。甚至,在外乡人品来,这是既养眼又可满足挑剔味蕾的明星菜。
锅包肉百吃不厌,是吃货的最爱,也是主妇们的最爱,有了这道菜,主妇们再也不必在每日备餐前,满脸茫然地拷问自己的心灵:“今天吃啥呢?”
锅包肉花样繁多,咸口儿的吃够了,来盘儿酸甜的,酸甜口儿的吃腻了,来盘儿酥脆的,酥脆的吃烦了,来盘软糯多汁的。只要能够取悦家人,家庭主妇就能变身厨房里的超级英雄。真可谓:
纤手掂来菜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俘获良人非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