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181期 >2022-02-11编印

故地旧貌换新颜
刊发日期:2022-02-11 阅读次数: 作者:向再春  语音阅读:

屏幕截图 2022-01-14 161501.png

腊月里,我回到久违的万合永镇二地村。还没到村口,先听见咚咚锵锵的锣鼓声,还有节奏明快的电声音响。整洁的街道,宽阔的文化广场,路边停着小汽车。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老人准备好了绿色天然的粮食蔬菜,杀猪宰羊,熬鸡炖鸭,村里又热闹起来。男的西装革履,帅气十足;女人们妖娆妩媚,衣着入时。电声音响,是年轻的妇女,在跳时髦的广场舞,舞姿优美,活力四射。老年人也不甘示弱,酒足饭饱,几个老头儿起劲地敲锣打鼓,老太太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踩着鼓点儿,热热闹闹扭大秧歌,其间有划旱船的、推小车子的,滑稽搞笑,其乐融融。小孩子们有的跟着扭,有的在旁边玩平衡车。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融合碰撞,小康之后向大同,真个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想起了人们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表姑家的院子堆满玉米,正在用机器脱粒。院里有高大的敞棚,欢蹦乱跳的牛犊,堆积如山的牧草。水泥硬化的院子宽敞平坦,新建的彩钢瓦房格外漂亮。客厅里干净的地板,几盆洒满阳光的花开得正艳。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外面覆盖着白雪的山和树,就像一幅水墨画。窗台下热乎乎的暖气片,墙上大屏幕的液晶电视。特别是电视墙上面,贴着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的画像,看着格外亲切。表姑领我参观厨房,卧室,还有浴室卫生间!告诉我这房子一百多平,都是按着楼房的格局设计,国家给补贴了一万三千多元。看她那一脸的幸福感,我也跟着高兴。

这美好的日子,正如那幅画像上写的:科技强国,走进新时代。

我心底渐渐模糊的记忆,又格外清晰起来。

头地和二地,原是老双合人民公社的两个生产大队,分布在万合永镇的古鲁班图鲁川。2002年两村合并,统称为二地村。“头地”这个村名,仅仅因为它居于一条河川的上游而已。以下二地三地,依次命名。类似于“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当年欧阳修很欣赏苏轼,对朋友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与地名无关。

古鲁班图鲁,意思是三个山包儿。这个地名正好点明这里多山的地貌特征。它是支岔众多的白岔河其中的一岔,西拉沐沦河的二级支流。以蒙语命名,可见这里曾经是塞外的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河川中的水浇地达到三千六百亩,种植谷物,玉米,葵花,黍子,豆类,牧草;也可以种小麦、莜麦、荞麦等杂粮。

这条河川还有一个朴素的名字,叫做黑石滩。过去,河道经常发生改变,一川碎石中间,到处长着老榆树。黑石头,老榆树,茅草屋是这里古老的文化符号,是记忆中永远的乡愁。从上游的徐营子组,到下游的沟门组,蜿蜒三十公里的河川,分布着十八个自然村。

二地出过举人。刘营子下边不远处,一道残存的大墙,见证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此地叫做郑营子,过去有一户姓郑的大户人家住在这里。晚清时,这郑家出过一位举人。现在还可以看到那道残存的宽大厚实的土墙,虽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还倔强地立在那里。院子以及房屋早已不复存在,成了庄稼地。那时候的郑家人,良田百顷,牛马成群,有很多家丁看家护院,大院的四角上都有炮楼。断壁残垣今犹在,不见当年举人家。

二地出过匠人。木匠,石匠,皮匠,簸箕匠,瓦盆匠,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炭窑沟,帐房沟,窑沟,石匠沟,这些地名正是他们艰苦创业的见证。

家家户户用的坛坛罐罐,大盆小盆,都出自这里的工匠之手。这里有个沟岔儿叫窑沟,有优质的陶土,丰沛的泉水。一户籍姓人家住在那里,以制作陶器为生。他烧制的器物,炉火纯青,坚固耐用,敲击一下有金属回声。陶土遇上泉水,一双巧手揉捏,打磨。大大小小的瓦盆瓦罐,就从泥土里站立起来,担当起一份使命。盛盐盛酱装鸡蛋,盛水盛米盛稀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牵着毛驴,到那里去驮着盆盆罐罐回来。瓦盆越用越光滑,几年过去,那青灰色瓦器就变得油黑发亮,成了古董级的家具了。后来合作社成立,他们也从沟里搬出来,成了社员。随着经济发展,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得到广泛使用。瓦盆瓦罐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那制作泥胎,装窑烧制的老艺人,年近耄耋,常常蹲在墙根儿晒太阳,这手艺基本上已经失传。偶尔看到角落里有一个歪倒在地上的破瓦罐,旧迹班班,恍如隔世,顿生今昔之感。

二地历经贫穷。昔日的二地村是出名的穷山沟儿,秃山光岭,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大姑娘、小伙子,一个个土里土气。冬天里,大家成群结队地上山打柴。牛羊整天在山上踩踏,啃食草木。弄得山上到处都是羊肠小道,纵横交织,草根裸露,树木干枯。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养育了众多的子女后,已经变得发秃齿落,满目疮痍。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二地人为生态环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家乡的生态日益向好。退耕还林八万多亩,大面积栽种落叶松、山杏树,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再现了昔日的绿水青山。黄土坡,黑土坡,山山岭岭松树多。一簇簇娇嫩的松叶绽放开来,就像新生娃娃攥着的小手儿。榛柴和骆驼蒿也密密实实地覆盖了山坡。一座座山,一道道岭,都披上了绿装。幽芳满地,秀色娟然。仰而观山,俯而听泉,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休养生息,涵煦数十载后的故乡,重新焕发了青春。

村里的孩子上学和放假,都有校车公司的专车接送。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城里不相上下。教学楼,运动场,都是国家标准化建设。过去,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走出大山,进城务工。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吸引了一些人返乡创业。如果你看到一排排灰色砖墙,蓝色彩钢瓦顶的房子,那是他们兴建的养殖场,发展肉牛肉羊生猪养殖产业。接下来,村里打算继续发展杂粮杂豆玉米生产,启动粗粮加工项目,努力打造乡村品牌,带领全村人走乡村振兴之路。

二地村简介:二地村位于万合永镇南部的古鲁班图鲁川,属于丘陵山区,全村810户,在籍人数1762人。常住227户,457人。共有18个自然村,依次为徐营子、东沟门、蒙古营子、乌兰苏、河南营子、柳条子沟、德兴永、头地、刘营子、唐坊营子、二地、三地、韩营子、永隆号、韭菜坡、敖汉池、大西沟、沟门。总面积18.6万亩,耕地面积750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600亩,旱地面积3900亩,退耕还林面积84234亩草牧场面积92486亩,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粮食作物以杂粮杂豆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养牛养羊为主。人均收入9000元,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