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里的杨树一排排,这里的田地连成片。这里的景象像放映机一样将画面投射在我眼底。要问这是哪?这就是新开地乡的红石砬村。是的,这就是红石砬给我的初印象。对了,这里风力发电机还特别多呢。
到达红石砬已经接近中午,村委会忙忙碌碌,听说是准备一个什么考试,说明来意,村党支部书记赵海芬把我带到一位老人家中。这位老人叫刘善英,是以前的村支书,现在虽然退休了却也闲不住,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店铺,经营一些种子农药,顺便帮附近的村民充话费,交水电费。或许是因为有过工作经验的缘故,刘善英老人说起话来有条不紊,就是一些统计数据也记的清清楚楚。跟随刘善英的讲述走进红石砬子,去了解我认为与众不同的红石砬村。
别看红石砬子这山路盘旋的,却也是交通要道。而红石砬村部所在地,从古至今都是集贸之地。就是围场的商人也经常在这里贸易往来。刘善英老人指着窗外这条路告诉我,这一里长的路在最繁华的时候,两旁都是摊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跟随刘善英的讲述,我仿佛听到了小贩们的叫卖声,随着叫卖声看到是琳琅满目的商品。那边榆树底下卖蔬菜的,挑着品相难看的菜叶扔到不远处,几只羊立刻跑过品尝人间美味。被摘好的蔬菜,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菜品,在这里被标上价格,陆续找到归宿。那边卖的是针头线脑,这些东西别看小,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虽说本小利薄,可是换些零用钱还是富富有余。什么修鞋的,修自行车的,磨剪子戗菜刀的扎堆开张。买布的妇女大声的和商贩讨价还价,赶着牛车购物的人从远处村里来,人吆喝着牲口,那些远道来的商人,第一天就到了,在村子的小店住一晚。小孩们三五成群流连在卖吃食的小摊上,卖种子的介绍着各种类型种子的优劣……
随着时代变迁,售卖的物品不断更新。更多新物件出现在集市上,修自行车的不见了,取代的是电焊铺和修理农机具的,针头线脑的也逐渐少了,手机门市开了几家,棺材铺改成了殡仪用品大全。小汽车一鸣笛,街上的行人找个空地让开了。远路的商人总是可以当天回去。蔬菜也不仅限于土生土长,那些外省的、老辈子没见过的、稀奇的东西更是丰富了百姓的味蕾。这不就是一幅浓缩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嘛!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坐在我对面慢悠悠的讲述着这些。带着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满足,还有那么一些对未来的期许。最近两年疫情,集市虽说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但商店门面还是生意兴隆的。
感知的东西总是带有温情,而理性的东西却能说明问题。所以,刘善英又用数字向我全方位展现了红石砬。
红石砬特色产业以粉条加工为主。粉条加工厂2家,年销量粉条150吨。红石砬每逢五、逢十是集市,除了集市,平常百姓购物也完全可以满足,因为有超市、商店6家、农机具专卖、修理铺3处、建材经营2处、卫生室及药店3家,饭店2家,殡葬服务1处,米面加工厂4处,化肥经营2处,移动服务1处,年交易额达2800多万。当看到这一串串数字,才知道,虽然不是多大的地方,却也有属于自己的繁华。
从刘善英老人的小店出来,正赶上放学时间,红石砬小学就在村部不远处,透过校门看到整洁宽阔的操场和一些体育器材。小学生陆续出来,一位接学生的老乡对我说,学校离家近,不耽误干活,不像有些地方没有学校,孩子还要送到别处住校,孩子小家里人总惦记。
红石砬村小学一到五年级,还有幼儿班。据说还有外乡的老师过来授课,这就是传说中的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吧。
到了红石砬子,不看红石砬子这可真不叫个事儿。无奈冬雪未融,时间紧迫。种种原因与它失之交臂。红石砬子到底有多红?红石砬子为啥红?把这些问题作为留白给自己和读者吧,让大家对红石砬子有那么一些期许,那么一些好奇。如果来年春暖花开,又有天时地利,定要亲眼见过才算。
我其实不想这么生硬的记下来,无奈时间太匆匆了。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石砬子的山静静的矗立在那守护着这里的人们,红石砬子的水默默的随季节变换着温度,养育这里的人们。我只是这里的一个匆匆过客,带着对这里无限祝福挥手说再见。
写完这篇文章,我带上耳麦,那歌声就悠悠入耳,“飘逸的外衣,街上叫卖的小曲,仿佛隔空变换到那里,一切模糊又清晰,几秒钟的世界,感叹不平凡的意义……”
红石砬村简介:红石砬村位于新开地乡东南部,东与苇塘河村毗邻,南与翁牛特旗接壤,西与高地村相交,北与土城子镇紧连。距经棚镇170公里,邻新北公路。辖沙岭沟西、吴春漫甸、长汗沟、北沟、红石砬、大营子、沙岭沟东、沟南园子,下沙岭沟9个村民组。户籍人口871户2171人,常住户425户1124人。全村总面积为5.6万亩,耕地1.9万亩,草牧场2.4万亩,林地3.1万亩。种植业主要依托金昊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草药、杂粮种植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粉条加工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羊为主。2021年人均收入15000元,集体收入以帮扶单位为主,到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