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会过真正饥饿的滋味吗?不是偶尔因为繁忙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少吃一顿饭的饥饿,而是那种将肠胃彻底抽空,看到任何东西都想填到肚子里的饥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永远不知道下顿饭着落在哪里的恐慌,还有为了一口饭卖儿卖女的绝望,人们通常会用四个字形容此情景,饿殍遍野。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曾一遍遍向我们讲述曾经的苦难,最后他总会说:“这辈子能抱上莜麦口袋,那就是好社会了!”因为我爷爷的讲述,也因为我家世代都是农民,让我对粮食和土地存有绝对的敬畏之心。而芝瑞镇的上头地村就是爷爷口中能让人抱上“莜麦口袋”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敬畏的“落子就收”的黑金土地,其肥沃绝不逊色北大荒、乌克兰的黑土地。
民国末年,有一个叫田老三的人逃荒到上头地,正是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而他所有的财富只有一帽头苦荞麦籽儿。濒临绝境的田老三,苦思冥想,也没办法让这一帽头子苦荞籽儿养活自己一家人,他看看地上的黑油沙土,于是一狠心将这一帽头种子撒在荒山野地一个个地羊窝上的土堆里,就算是种上了。
没人知道田老三是怎么熬过了那个饥饿的春天,又是吃什么挨过了那个夏天,等到秋天的时候,地羊窝上一簇一簇茂密的苦荞麦迎着秋风晃动着,麦杆上挂满了他救命的粮食。自此他凭着一帽头子苦荞麦籽儿和精明的头脑,开始聚敛财富,成为拥有上千亩土地的地主。
上头地不仅有那位田老三的传奇故事,更有英雄烈士的名字闪耀。解放初期,克什克旗农区归属于当时经棚县管辖,初建的人民政府将经棚县划分为十个区,上头地村分属三区。1945年上级把一位叫潘书声的干部派到三区任区长,人们都习惯称呼他为潘区长。
潘区长来到三区之后,建立三区人民政府,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清剿土匪,让老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地理位置特殊等原因,上头地成为潘区长和工作队经常活动的地方。然而穷人要翻身,必然会触及地主的利益,仅仅一年之后,部分黑恶地主勾结上千名土匪,将潘书声及工作队围在距上头地村约六华里的中头地村。为了保护当地群众不受土匪报复劫掠,潘书声带领战士与土匪整整激战一天,全部壮烈牺牲,此次土匪围攻共产党工作队的事件,被称为“中头地事件”。
此处的山水记下了年轻的潘区长扬鞭打马,神彩飞扬的模样,浸染了他鲜血的土地,自此有了英雄的名字。为了纪念潘书声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将三区命名为“书声公社”,便是现在已划归土城子镇后,当地的人们依旧习惯称呼自己为书声人。上头地村后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默默记述着英雄的事迹,人们不会忘记“中头地事件”,更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人们幸福生活而牺牲的烈士。
当阴霾散去,所有的日子都将阳光灿烂,如今烈士战斗的这片土地已然焕发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掀起了打工潮,无数农村人涌进城里打工赚钱,用更简单直接的方法积累财富,唯有上头地村的人们却固执的坚守着自己这片土地,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准时春种秋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谁会舍得扔下这么一片像黑金一样的土地。
没有离开土地,不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抱着“莜麦口袋”躲过饥饿的人们,如今又抱起“莜麦口袋”走上发家致富的路。
虽然“落子就收”的传奇里,主角是一帽头子苦荞麦籽儿,但上头地真正大面积生长的却是莜麦。莜麦是一种粗粮,加工成面粉可以不出麦麸,被称之为莜面,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种最适合干活人吃的粮食,莜面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富含高蛋白和极其丰富的人体所需营养,与荞面相比,是扛饿的首选面食。
莜面的吃法林林总总加起来有几十种,而最经典常见的莜面饭还是“打苦力”,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从字面来理解,应该是指给出苦力的人们吃的饭,那是一种极为简单却又考验人手艺的饭食,一锅开水里倒进一盆莜面,然后用筷子不停的搅拌,打成一个一个看似不均匀,但个头又差不多的面蛋蛋,腾熟了就点咸菜就能吃饱。一个壮小伙儿一顿饭吃两大碗苦力,干一上午力气活也不觉得饿,但如吃三碗米饭,就会饿得的前心贴后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粗糙的莜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也得到了精细加工的待遇,当人们认识到莜面的营养价值后,它顿时身价倍增。克什克腾旗康宏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就建在上头地村西边,主要进行莜面加工。使用先进的加工设备,配上精美的包装袋,“雪花莜面”“全麦莜面”这些产品就被摆上赤峰市各大超市的柜台,然后被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而“上头地莜面”几个字成了响当当的地域品牌标识。除了莜面加工,上头地村还有一座燕麦加工厂,使用的原料也是莜麦,仅2021年他们加工的原粮就在五千吨左右,几乎把上头地村村民的莜麦全部收购,远销全国各地。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再加上工厂的精细化加工,让上头地的莜麦远近闻名,给老百姓“莜麦口袋”里装满了金豆子。
上头地自上世纪末开始生态移民,新地、下羊场、后厂等村搬迁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到今天东沟组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也全部竣工。从最初归属书声公社,到1984年单独建乡17年,到现在改为村,隶属于芝瑞镇政府,虽经多次变革,但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下,如今红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已形成规模种植,食用菌种植基地正在建设中。说起村子的发展,四十多岁的村主任眼睛里闪出兴奋的光芒,他说今年村里还计划再引进一个工厂,扩大莜麦种植、加工规模,让老百姓的腰包再鼓一些。
没有奇峰峻岭,没有如画的风景,可是上头地村于我却极为特别,因为在它还是上头地乡的时候,父亲在这里工作,我十一岁时搬来,二十一岁时离开,自此它便成了我的老家。
十年的生活,有我许多的美好的回忆,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种树。忘记了那是哪一年的春天,学校组织学生到上头地村后山坡种树,第一年种,第二年补苗,第三年继续补苗,记不得补了多少年,但在我离开二十年后,再回去时后山坡曾经那些弱不禁风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而记忆里的荒山,如今都已被郁郁葱葱的人造林覆盖。在这里工作过的父亲说,上头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植树造林,进行小流域治理,这一治理便是三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上头地村已近十年没有发生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整整齐齐的林网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树造林,保护生态,这是人们对养育自己这片土地最好的呵护。
高寒漫甸黑石滩,
一望无际赛平原,
万亩良田黑金地,
月月岁岁丰收年。
上头地就是一片踏踏实实的黑土地,它长出来的是人们最需要的小麦、莜麦和荞麦。曾经的传说,时代的变迁,美好的未来,都不会忘记这片土地的恩养。民以食为天,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有了这片黑金土地,就不会有饿殍遍野,抱紧了“莜麦口袋”在任何时候都是好社会,上头地人世世代代都记得这个理儿。
上头地村简介:上头地村位于芝瑞镇东南部,海拔1560米,全村总面积15万亩,其中草牧场8万亩,林地面积2.9万亩,耕地面积3.6万亩。辖16个村民组,全村户籍人口1199户2765人,常住人口466户1148人,主导产业以种养业为主。2021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