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的北方春风仍然凛冽,不见花红草绿,树枝上光秃秃的,小草刚刚透出一袭鹅黄欲意睁开睡眼,又被狂躁的沙尘抽打的蜷缩在枯叶下不露声息。只有清澈的碧柳河水冲破冰的桎梏穿山越石,奔流不息,滋润着两岸的黑土地,养育着沿岸的生灵万物。
经棚镇城区一路向北沿碧柳河逆流而上的光明村地界,七万多亩的土地上勤劳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耕种、养牧为生。旧社会这里曾普遍种植罂粟,那时罂粟的暴利成就了不少乡绅、土豪。新中国成立以后,便以小麦为主要作物,这里的土地肥沃,黑油油、平展展仿佛能渗出油来,每逢金秋,万顷麦田粒穗饱满,金浪如毯随风起伏,阵阵沁人心脾的麦香扑面而来,沙沙作响的麦田谱写着丰收的序曲。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人民公社时期红光小麦就美名在外,作为克什克腾旗的“种子基地”红光人民公社也闻名遐迩,这里一直以来都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人人羡慕的好地方。
光明村的“红光果园”也非常出名,春天满园花开,蕊香四散,近处的村子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秋天满枝满杈缀满红彤彤的果子,果园里人头攒动,树上的、树下的、装筐的、过秤的,忙碌不暇,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心里。光明人不仅朴实能干,还很有经济头脑,他们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因地制宜不断改进经济模式发展多元化产业,谷子、胡萝卜、树苗等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蔬菜大棚、菌菇大棚已成规模,“红光莜面”“红光甜玉米”“红光杂粮”等更是形成品牌深受城乡人民喜爱。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升,腰包也越来越鼓。
光明村不仅农作物美名远扬,风景也分外秀丽,美不胜收。座座青山连绵起伏,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天然成诗成画。涓涓清泉绕过险峰,穿越草地,浸润田野,哺育乡村世代。西面火石山因山上盛产萤石而得名,座座山岭拔地而起,峰奇木秀,巉岩献宝,形态万千。东敖包山如一条巨大青龙蜿蜒向北,龙首离地千尺,以拔地通天之势,擎手捧月之姿,巍然屹立在光明村右翼。光明村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人工林几乎覆盖整座大山,夏日绿树成荫,远远望去整个大山像一片绿的海洋。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火石山的西沟也叫“海斯沟”的地方,沟深林密,翠柏遮日,人迹罕至,有只白色的山羊经常到山下清澈的碧柳河里驮水,年深日久。东敖包山上有个大大的石门,一条石板路平平坦坦地通向石门,石门里有一个金色马驹经常出来喝碧柳河甘甜的河水。据说山羊到谁家的羊群里,谁家养羊一定发达,金色马驹进谁家的马群,谁家养马一定兴旺。又是一年花开满山翠波盈盈的夏天,这里来了一个南方人,他听人们议论山羊和金色马驹的事情,悄悄地潜进山里,看到真的有传说中的羊和马,便不声不响地走了。秋分之夜,他带着三丈六尺长的红绳回到了这里,他用红绳绾了两个小笼头,子时将山羊和金色马驹盗走了。自此人们再也没看到西沟的山羊和东敖包山的金色的马驹,只有东敖包山的石门、石板路至今还在,等待游人寻踏佐证传说。
北方的春天总是飘忽不定,遮遮掩掩。冬天的影子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溜走,春天的风便醉汉般跌跌撞撞而来,刮得漫山遍野,吹皱了山坳的“皮肤”,皴裂了山里人的脸蛋。春天的风,也吹醒了沉睡了一冬的农事,田里又响起马达声,新农村,新气象,正如诗如画的展现在黑土地上。碧柳河孜孜不倦地滋润着苍山大地,默默地编织着岁月的故事,徐徐缓缓地唱出了生命的喜悦。
光明村简介:光明村位于经棚镇北部,距离经棚镇人民政府7公里。全村总面积7.0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1万亩,草牧场面积3.32万亩,林地面积1.94万亩。辖8个村民组,户籍人口977户2140人,常住人口358户822人。集通铁路、303国道从此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移动信号覆盖全村,通讯发达。光明村属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区,地缘优势明显。2021年人均纯收入12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