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194期 >2022-05-20编印

泉眼无声惜细流
刊发日期:2022-05-20 阅读次数: 作者:陶旭东  语音阅读:

屏幕截图 2022-01-14 161501.png

五月,绿草钻出了小芽,漫甸的树绿了,阳坡的山杏花,或粉或红的怒放着,在初夏的气氛里应景着节气的装扮,天气虽然还有些冷,但布谷鸟催耕的鸣叫依然。大片的土地已经耕种下来,不少田地被地膜覆盖起来,在春风的吹动下,像蠕动的鱼漂,上下起伏着。晚田的预留土地上,翻耙过的田野喧松的冒着热气。

1

水泉村位于土城子镇西边,曾是老书声乡的前漫甸,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村委会副主任马爱文,他30多岁的模样,一副憨厚老实的面容。在村委会的办事厅里,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办理日常业务。

随意浏览一下,村部的墙上贴满各种责任制及规划图。“草原书屋”图书阅览室陈列着各种图书,村民们在业余时间可以借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部很规整,一侧还有村卫生室,会议室,整个大院方方正正,干干净净。

沿着村里修的水泥路,我和马爱文从村部往下走,前面出现一个白墙蓝瓦的大院落,我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马副主任回答道:“这是幸福互助院,是政府为改善孤寡老人们的生活而设立的,这些老人可以彼此之间互相有个照应,互相串门说说话。”这所大院每户两间房,大约有二十几户。

  一个窗前养着几盆花的屋子吸引了我,我笑着对马爱文说,一般养花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咱到这家去看一看。敲敲门,一个老妇人把门打开了,把我们让进屋里,随意观察了一下,一铺小炕,一个小厨房,边上安着一个水暖小锅炉。窗前摆放着几盆花,花儿开放着,给室内增添了喜气和乐趣。炕上坐着另一个老妇人,是幸福院里的邻居,老姐俩都八十多岁了,身体看上去还很硬朗,都能自理。我随口问了一下,每月生活费得多少钱,够用吗?马爱文旁边说道大约几百块钱,老妇人接过话,“够用了,有时孩子们也给买点东西,接济接济。现在生活好多了。政府给盖的房,暖和着呢。”

听着老人们发自内心的道白,我的心震动了,因为这些从贫穷走过来的人,对待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她们懂感恩,也知足,何况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

2

水泉有个二泉山,这里有个传奇故事和一个传奇人物——闫平。

六十年代,曾经当过区小队队员的闫平,看到光秃秃的山,荒凉凉的岭。闫平心里很难受,他决心让山绿起来,让岭活起来,于是他专门到赤峰林研所学习种植树木,当年在林研所的老人都知道这个从克旗来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体。十分勤奋,天天磨在科研所专家的身边,问这问那,挖树坑,嫁接,植苗种树样样抢在前,不怕脏不怕累。所里的专家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把一些技术经验传授给了他。并把一些形象工程交给他去干。当年的盟公署大院、宾馆等地的树都是闫平栽下的,香柏,丁香,紫罗兰,现在还在这些地方能找到当年的痕迹。

闫平学成回来了,他回到水泉,大队让他去林场,他二话没说,卷起行李就住进了只有几间草屋的水泉大队林场。条件简陋,刮起大风来,抽在身上,刮骨般的难受。山坡上,挖出了一个个树坑,闫平根据漫甸的特性,黄土植榆树,贫土种松树,低洼种杨树。几年功夫,山坡有了绿色。这时闫平参观了一个大泉山林场有了触动,回来就把自己所在的林场改名二泉山,并用石块在山半腰垒成大字,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闫平决心把二泉水变成花果山,于是开始种沙果,海棠果,葡萄,渐渐地,二泉山被绿荫覆盖,被果香弥漫。水泉村树木多了起来,有了林网。后来闫平又被书声公社邀请到大黑山果园又建设出了一处花果园,受聘书声农中讲授植树造林技术,在当时的书声乡成为佳话。

3

在水泉村的水泥街道上马爱文如数家珍地指点着一处处的砖瓦结构房屋,报着对我来说陌生的名字,讲着这些年农村的发展变化,让我的目光有点目不暇顾,忽然他讲到了文涛家庭农场,引发了我的兴趣,这是一个新事物。

文涛家庭农场是村里申请的专项扶贫款一百万投资的,做为支持项目,帮助文涛成立了农场。文涛家庭农场是以合作社方式成立的,购买了各种大型农机具,承包大量土地,对周边村民们耕种收割除草施肥实行社会化服务,减轻了农业的沉重负担,对抢种抢收大有益处。因此,现在农村家里有老人就能应付了农事。再也不像过去为种地收割发愁了,几十亩地播种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家里腾出的劳力可以外出打工,赚些外快。文涛家庭农场每年还为村里带来八万块钱的集体经济收入。

4

山谷中,一栋新建的民房孤立于两座大山之间的坡地上,凸显着主人的个性,房后陡峭的山脊上,羊群悠闲地觅食。面庞瘦削的李强开门把我们迎进了还算宽敞的客厅。

说起羊倌和诗人的角色反差,都觉得有点风马牛不相极。李强笑着说,其实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放羊是生活的方式,作诗是心灵的拷问,并不矛盾。

李强年轻时就迷恋上了诗歌。一草一木在他眼中都是诗的意向。后来由于孤傲的性格,卓尔不群的他放弃了许多人眼里非常难得的学习工作机会。回到故乡,他承包了村里的林场荒山,因为他家就在山里住。从此山为邻,羊做伴。

成为羊倌对他来说是支撑生活的手段。他靠放羊的收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而放羊也让他得到了一个可以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个远离世俗的山沟里,可以得到心灵的安静。 

对于诗歌,李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诗人大多都背负着以往沉重的历史和不堪回首的痛苦,他们无法放下这一切,如果在笔端宣泄出来,那就是诗。所以写诗绝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

以前,他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直到娶了达里湖畔的蒙古族姑娘为妻生下一女,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父亲,有了抚养、照顾女儿的责任。就是这责任感让他走出了原来只属于自我的天地。

诗使李强更多地融入了社会,也有了更多的朋友。近年来,也常常有文友们驱车前来,享受山谷赐予的幽静闲适,或谈诗论道、或举杯成欢。李强创作的诗也走出了大山,开始见诸各种报刊,并得到各地诗友们的好评。曾在赤峰工作过的著名军旅诗人赵郭明评价李强的诗歌,称赞他的诗品格高,不媚俗,气韵内敛,有诗的味道,而且诗歌质感丰富,耐人寻味。对羊倌诗人李强,《百柳》文学期刊做过专题介绍,《红山晚报》《赤峰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也先后作过专题报道。 

李强一边放羊,一边守护着山场,几年下来,植被得到了恢复,李强的生活也有了转机,村里没有忘记在大山里的他,给他申请了盖房政府补贴,让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

晚霞映照着天际,我们一行离开水泉村。大风车在高高的山岗上有节奏地旋转着,绿荫环绕的一个个村落升起袅袅炊烟……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水泉虽小,汇聚成了汪洋大海。水泉村的变化是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的新气象。

水泉村简介:水泉村位于土城子镇政府西南部,比邻土官线,距离土城子镇人民政府35公里。全村总面积8.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6万亩,草牧场面积2.25万亩,林地面积2.88万亩(退耕还林0.60万亩)。村集体耕地面积235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及杂粮等作物。全村划分村民组14个,辖区总户籍数989户2145人,其中,常住户348户757人。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1.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