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绿水青山乡村行”采访征文活动的推出,在这个山花烂漫的初夏,重回故地,用审视的目光去探究一个村庄的历史渊源,约一场绿水青山之会,圆一个村庄复兴之梦。水的清甜、泥土的芬芳……情到深处乡音浓。
土城子镇五分地村因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分地组,故得名。1945年12月隶属经棚县四区(土城子区)。1948年3月隶属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区(四区)三分地村。1956年3月区划调整,三分地村隶属土城子区(四区)土城子乡。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建大队,以所属大营子村命名为大营子大队,隶属土城子人民公社。1984年1月土城子人民公社改建为土城子镇,大营子大队改建为土城子镇五分地村民。
据说明洪武年间,有王、付、吕、董、刘五大姓氏家族来此开荒种地,把耕地分成五份,以头分(原来叫份)、二分、三分、四分、五分地划界命名,后因户数增多,取名大营子村。这里最出名的山在西沟和大营子组交界处的奶子山,当时风调雨顺,草丰林密,从山上流下的水是白色的,像乳汁,故而人们把这座山叫做奶子山,现在虽然没有像以前一样长流水,只要是阴天下雨,那趟沟里的水依然呈乳白色。
五分地村榆树林组最早落户的是刘姓人家,当时整个河套边上都是大榆树,一棵挨着一课,老人们说小孩子淘气,能从这颗树上一弹就能落到另一棵树上,可见榆树之多,早些年粮食少,春季的榆树钱成为那个年代的救命粮。在榆树林组有一个山,叫菩萨洞,因为山上靠山头有个天然山洞,能钻进去一个人去,进去两三米处能听到水滴声,此山因有此洞而得名,据说菩萨洞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百姓出资扩建成寺,取名灵山寺。
一个古老的村庄,最经久的是袅袅炊烟。黄土地孕育庄稼人的胃口,徜徉在炊烟氤氲中,扩散的不仅仅是香喷喷的饭菜,更是一个年岁渐长的农耕文明。
杏仁炖豆角是我舌尖最深刻的记忆,至今想起依然口齿留香。留下这记忆的就是五分地村。农家大嫂将杏核用砖头砸开,将白白的杏仁放到碾子上压成沫,回来用开水沏开,然后熟练地用水舀子扬100下,据说在扬的过程中杏仁的药气就能跑掉,再和豆角炖在一起……时隔数年,我依然忘不了那个温暖的画面和那杏仁豆角散发出的清香,那是农家的气息、土地的味道。
夕阳西下,站在田埂上极目望去,你会看到那一条条带状覆膜一直铺展到霞光映射下的山脚,那是村庄人们希望的寄托。这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没有水源靠天收,现在机井打上了,配套了滴灌设施,农民只需要备好种子化肥地膜,都是现代化机器进田作业。正在收拾农机具准备回家的村民组组长付林看见我站在地头迎面走来,尽管一天的劳作有些疲倦,但满心的欢喜仍然洋溢在脸上,“这都立夏了,天气还这么冷,你看咱这全覆膜就是一件保暖衣啊,多好。”今年五分地村4000余亩旱地都穿上了这件“保暖衣”。
余晖下的五分地村架子山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林郁郁葱葱,一坡一岭的山杏给初夏的大地增添几分俏丽,不时有受惊的沙鸡成群飞起,“咕咕”的鸣叫着从头顶掠过……
让不毛之地变绿洲,我们最该感恩和铭记的是老一辈的“义务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土城子镇实施架子山生态治理建设工程,五分地村就是架子山工程区中的一部分,今年76岁高龄的老党员李金树,是当年推进五分地村架子山工程的老支书,老人家精神矍铄,深深的皱纹里埋藏着当年奋战秃山野岭的故事。那时没有大型机械,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一把铁锹、一根扁担、一副牛犁,肩背手扛,锹锄镐铲就是他们的工具,山冈当床草当席,一块干粮一瓢水是工地的真实写照,修路、整地、植树造林、种草种药,无数的干部群众在荒山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换来了今天的草木葳蕤、浩瀚生机。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造林护林精神已根植在五分地人的血脉里。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都被五分地人视为珍宝,一代代人用坚实的臂膀、布满老茧的双手托举着改变生态环境甚至改变命运的重担。从村干部到上学孩童,从护林员到耄耋老人,他们都是围封补造,守林护林的“义务工”,建设绿色家园,是五分地永远的主题。
村庄的美丽蜕变离不开一个团结的村班子集体,更离不开一个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董连辉是旗级人大代表,为人低调,在任30余年,带领村里一班人马一心扑在为村办实事上,修村组路、街巷硬化、通水通电通网络。“第五届市级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块块金灿灿的荣誉牌挂满村部的荣誉墙。
华灯初上,五分地村文化活动室内象棋杀得正酣;图书阅览室里,村民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五福园广场上舞曲欢快,舞姿翩翩……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他乡已成故乡,虽不能长相厮守,却永远心手相牵。
五分地村简介:土城子镇政府所在地以西,距离土城子镇人民政府5公里,全村总面积 7.2万亩,耕地1.1万亩,草牧场5.1万亩,林地9100亩。辖7个村民组,户籍人口468户1136人,其中常住人口196户460人。种植业以种植玉米、谷子及杂粮杂豆,养殖业以牛羊为主。2021年人均纯收入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