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一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水”唱响一个时代,唱响祖国大江南北。
我没到过海南岛的五指山,但我见过贡格尔草原上的塔班呼如,蒙古语意为五指形山。
当你驱车从303线自东向西驶入贡格尔大草原的时候,你的视野逐渐宽阔起来,天似乎更蓝了,云朵似乎离我们更近了,远山也很低矮,道路也平坦笔直起来。
克什克腾旗草原大抵有五大块,既贡格尔草原、达日罕乌拉草原、巴彦查干草原、巴彦高勒草原、乌兰布统草原。其中最典型的应属贡格尔草原,它几乎是克什克腾旗草原的代名词。
贡格尔草原其实是在群山环抱之中,局部上看,草原虽平坦如砥,但草原上也有山。
草原上的山都不高,相对高度大约在100米左右,但草原上的山都很有特色。
达来诺日镇所在地的西南边,有一座裸露着黑色岩石而陡立的山,叫哈日浩舒,蒙古语意为黑山头。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如果说达来诺日,汉族地区可能少有人知晓,但如果提起黑山头,上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是草地,蒙古人住的地方。尤其是当年的大车老板子,一年一度去锡盟运盐,黑山头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当你乘车继续前行,不远处,你可以相继看到骆驼峰、卧佛山。
骆驼峰,其实不算峰,它只是草原上兀出的一堆岩石。但它有驼也有峰,整座小山恰似一峰单峰驼静卧在草原上。
卧佛山,形似仰卧的大佛,五官端正而慈祥,腹部微微隆起,整个山的轮廓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大佛仰卧的形象。有人又把这座山称之为毛主席山,这不是人们的凭空想象,如果你未曾在北京的纪念堂瞻仰过毛主席的遗容,看到这座山,会带给你颇为直观的感受。
当车子驶出达来诺日镇,驶过紫蒙山庄,你如果留意,便会看到东北面有五座依次排列的、高低相等的断壁山崖,恰似人的五指,贡格尔草原为掌,五指直指苍穹,塔班呼如嘎查就坐落在公路不远处的五指山下。五指山环拥嘎查,嘎查与山同名,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据专家考证,五指山应该是远古时期达里诺尔火山群喷发所形成的熔岩台地,其地质类型和黑山头一样,都是远古时期火山活动留下的玄武岩。从其北面的嘎松山死火山和其南面的砧子山火山锥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更为特殊的是,在五指山一线几近山脊处,有一条明显的浪蚀痕,它和砧子山、曼陀山的浪蚀痕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一水平线比现在的达里湖面高出近百米,由此可以看出,远古时期的达里湖,曾经是一个超级大湖,浑善达克沙地北部和整个贡格尔草原,都是湖盆的范围。岁月更迭,生物演替,达里湖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这是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自然演化的必然,塔班呼如嘎查由沧海变成桑田,又变成现在的草原,更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塔班呼如嘎查人为活动的历史并不遥远。
据现任塔班呼如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宝音介绍,嘎查最初是于1968年根据旗政府的要求组建的一个农业大队,当时叫红卫农队,隶属于达日罕乌拉公社,社员是从达日罕乌拉公社10个大队每个大队抽调三户,118人, 1970年又从新开地公社高地大队抽调11户,49人。其组织形式类似于移民囤垦,在塔班呼如形成了一个蒙汉民族的聚居区,生产方式主要是种植饲草料,以保障达日罕乌拉公社各牧业大队的饲草料供给,这是嘎查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政府的支持加之嘎查农牧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冲天干劲,农队的发展突飞猛进。从1968年到1983年,每年供给全公社各大队的饲料10余万公斤,羊草30余万公斤。当时农队的产业也兴旺发达,羊发展到5000多只,牛300多头,马300多匹,公社划给的草牧场达10余万亩。可以肯定,塔班呼如嘎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牧区的牧业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1984年,由于体制改革,全旗的五个牧区公社的行政名称改为苏木,红卫农队划归阿其乌拉苏木,并改为塔班呼如嘎查。但其生产经营方式并未有多少改变。
2000年,全旗合乡并镇,阿其乌拉苏木撤销,塔班呼如嘎查又划归达日罕乌拉苏木。从这时起,塔班呼如嘎查结束了农队的使命,开始步入了草原牧民的生活轨道。
历史的发展,往往给我们留下很多疑问。
最大的疑问在于,我们不必去追寻塔班呼如嘎查曾经的辉煌,我们只看现在——嘎查现有户籍人口119户88人,而常驻人口只有40户83人,是人民公社时期小队中的小队。
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音说明了缘由:一是由于历史转型,嘎查土地的经营范围锐减,现在全嘎查的草牧场仅有一万多亩,人均不足百亩,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牧民的收入难以增加,造成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老人居家留守,难以形成发展力的后劲。二是嘎查由于历史原因,下属只有一个独贵龙,人口基数小,缺乏横向发展的空间。三是嘎查收入匮乏,没有后劲支撑,难以发展其它产业。
塔班呼如嘎查是目前全旗唯一一个直辖一个独贵龙的嘎查,可谓克什克腾大地上的一支“独苗”。
塔班呼如嘎查的未来在何方?她能否一枝独秀?五指山在回响,我们在期待……
塔班呼如嘎查简介:塔班呼如嘎查隶属于达日罕乌拉苏木,位于苏木所在地西北36公里处。东临贡格尔嘎查,西临达里嘎查,北临锡林郭勒盟边界,总面积(草牧场)18500亩,辖一个独贵龙,现有户籍人口119户188人。常驻人口40户83人。2021年牧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嘎查集体经济收入累计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