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00期 >2022-07-01编印

牧野飞歌
刊发日期:2022-07-01 阅读次数: 作者:李云鹤  语音阅读:

屏幕截图 2022-01-14 161501.png

迎风伫立,旷野苍茫,落足贡格尔草原,顿觉襟怀开阔,气定神闲。毡房像是白蘑菇,零星点缀在苍穹之下,路旁设有天蓝围网,镶嵌白色祥云图案,如一语温馨提示,告诉你此刻已身在牧区。

踏上达日罕乌拉苏木达里嘎查这片辽阔土地,所有切切奔赴的激情都不会被辜负。

初夏的原野草色轻浅。远看满眼新绿,铺天盖地,如覆青纱翠幔。近看草芽尖尖,细若银针,在金黄的沙地上留下绿色的针脚儿。举目四顾,砧峰、曼岭、明湖、沼泽、沙地、浅滩……多种地质景观随意切换,有姿容,生意趣,气韵俱佳。 

砧子山脚下,那座面南背北的方正院落就是达日罕乌拉苏木达里嘎查大院。嘎查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瑞坡带我径直走进嘎查会议室。会议室宽敞明亮,桌椅齐备,音响及电子屏幕一应俱全。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处特色展厅!

展板图片清晰,文字凝炼,依东山墙一字排开,是一部缩略的嘎查发展史。展橱悬在西山墙,松木材质纹理清晰,古色古香。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主席的瓷质像章端放在最中间,左边是一块金属牌匾,写有“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嘎查”字样,凝重端庄,格外醒目。张瑞坡说,牌匾由自治区宣传部、统战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三个部位联合颁发,是达里嘎查的至高荣誉。另一节展橱里陈列着国家各届领导人的照片,上面的人物意气风发,时年正盛,犹如他们的不朽功勋,熠熠生辉。接下来,一幅照片儿记录着某个特殊瞬间:庚子岁首,疫情突发,嘎查达巴达拉带领工作人员每天在雪地里站岗值班,守护着广大牧民的生命安全。展柜几乎绕屋一周,透过玻璃,陈列物尽收眼里。蒙古象棋列阵在棋盘上,未挪一步,未动一子,却是历史的沉吟,无声胜有声。马头琴静卧在琴盒里,琴弓止,弦声静,一抹古铜色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提灯和马灯一高一矮并肩而立,像一对亲兄弟。青铜蒙古马雕像奋蹄昂首、虎虎生威。雉鸡标本形态丰满,栩栩如生……此时此刻,我恨不能多长一双眼睛。

达里嘎查特色展馆一馆多用,开会、议事、行政、接待……减少占地,节约开支,这一思路真是精打细算独出心裁。

正说着,展馆走进三个人,经张瑞坡介绍得知,一脸高原红的朴实中年人是嘎查达巴达拉,他身边高个儒雅的年轻人是小伊,另一位中等身材体态微胖的是“高博士”。张瑞坡多年驻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方法灵活,是嘎查工作队的核心人物。巴达拉嘎查达蒙汉兼通,深谙乡土民情,是广大牧民和身边同事的义务翻译和贴心人。小伊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是嘎查政务工作的得力干将。“高博士”学识渊博,低调内敛,负责畜草试种,在嘎查科技兴牧工作中独当一面。这个团队分工明确,强强联手,是嘎查工作的完美搭档。

四人当中,嘎查达家在当地,其余三人暂时借住在达里渔场的门厅里,三张板床挤得满满当当,空余地面不足两平米。一个热水壶、一口小电锅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用以烧水熬粥下挂面。简陋的居室,艰苦的条件,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坚守岗位的决心以及对基层工作的热爱。

来到老嘎查达宝日来家里,斯琴额吉已经烧好奶茶已等待多时。在浓郁的茶香里,老爹开始讲述嘎查往事……

达里嘎查得天独厚,地域辽阔,由南到北依次是浩伊花山、砧子山、达里湖、曼陀山和浑善达克沙地。以前,这里水草丰美,马壮牛肥,狍子、马鹿、野狼、山兔、天鹅、雉鸡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频频出没。当年,因高原碱水不能直接饮用,宝日来便发动附近牧民在贡格尔河北河口开渠引水,以解决人畜用水。十千米人工渠的主力军是铁姑娘队,她们当中有本地姑娘,也有外地知青。其实,每个人对一方水土的坚守都有理由,那就是爱与不舍。

解放初期,河北和辽宁的两户人家为了生计一路辗转,最后落脚贡格尔草原。热情好客的达里人为他们安排住处,落实户口,结束了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1968年,一批赤峰市区和平庄矿区的热血青年被下放到达里嘎查(当时称达里大队),当地牧民给了他们亲人般的关怀。后来,知青鲍红山与蒙古族姑娘格日乐结为夫妻,一生扎根草原,如今在这里安度晚年。收容、安顿、关爱,达里嘎查多像一个宽厚仁慈的怀抱,温暖着困顿茫然的外乡人。

如今,老知青中最年轻的七十四岁,最年长的已八十多岁。悠悠岁月,时光不居,五十春秋弹指而过,2018年7月8号知青首次返乡,嘎查全体牧民身着盛装,夹道相迎,欢迎他们回归第二故乡。老友相见。相拥而泣,半个世纪匆匆流逝,隔山隔水隔风月,却隔不断彼此之间的手足深情。从此,敖包日就成了知青返乡日,岁岁如此,年年依旧,知青与牧民双向奔赴的脚步从未停歇。

除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达里嘎查的非遗习俗色彩斑斓,是达日罕乌拉苏木一道亮丽风景。正月十二是草原兴畜节,史籍中有如下描述“逐水草畜牧,居毡庐,环车为营。”“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每到正月十二,达里嘎查牧民们都会择一处草牧场做为庆祝场所。活动当天,人们赶着勒勒车,装上蒙古包、柴草、炊具、食品等,准时赶到指定地点,然后分头行动,搭帐幕、扎毡包、清场地、安锅灶,场面热火朝天,和睦融洽,像一场家庭盛宴。牧民把“七”视为吉祥数字,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支起七口大锅,成北斗七星或一条直线,制作奶茶、奶食品、手把肉、冻血肠、肉汤粥、点心、面条等七种食品,然后分七次上桌。以嘎查达为首的组织者在帐篷和蒙古包里铺好牛皮、炕毡,点上图力嘎,恭请牛倌、羊倌、马倌、驼倌入上座,牧工之间彼此寒暄,交换烟袋和鼻烟壶,互相拜年送祝福。成年女人负责烧茶煮肉,儿童们则接过套马杆、鞭子照看畜群,体验放牧生活。宴会开始前,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宗,然后由长辈们给最辛苦、最受尊敬的牧工献茶敬酒。牧民们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起舞高歌,一派吉祥如意歌舞升平。

除此之外,嘎查还有农历五月十九祭敖包节、银冬驼文化节和达里诺尔冬捕节等。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场盛大聚会,牧歌连渔歌,酒香伴茶香,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以示对长生天的感恩与敬畏。

走进牧民陶格特木拉的家,桌上已经摆满美食,飘香的奶茶腾腾冒着热气,细腻的奶嚼口泛着油光,金黄的炒米像金子,酸油酸中带甜挑逗味蕾……女主人其木格端着刚出锅的蒙古包子进来,热情地招待我进餐。这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年收入高达80万元左右,目前正在申请传统奶制品作坊,部分事宜已在议项中……谈及未来,夫妻俩信心十足,胜券在握。顺带说一句,其木格明眸皓齿,肤若凝脂,眉如弯月,红唇微启间,笑声如铃。眼前这个绝色美人令我这个老妇人犯起花痴来。

牧人追着羊群,羊群追着白云,敖包前的姑娘在等她的心上人。因生性拖沓,交稿已是盛夏。牧野飞歌,时光泼墨,我的心又飞回热闹欢腾的达里嘎查,渴望一个人寻香起舞,踏歌而行……

达里嘎查简介:  达里嘎查位于达日罕乌拉苏木北部,距苏木政府28公里,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草牧场面积58.32万亩,牲畜两万多头只。嘎查下辖16个独贵龙,户籍人口393户1052人,常驻人口224户676人,嘎查党支部现有党员39人。2021年牧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嘎查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