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曲悠扬的清笛,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家乡是一抹皎皎的月光,总是让人心动不已;家乡是一串永恒的记忆,总是让人想起就思念。”
这段话记不得是谁写的,也忘记了是从什么地方摘录的,但却一直牢牢“长”在自己学习笔记的扉页上,每每打开,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次克什克腾旗融媒体中心举办的“黄岗杯·绿水青山乡村行”征文大赛,收集到57位作者的148篇作品,洋洋近40万言,让我在字里行间回了一趟家乡。作者以笔为尺,丈量着克旗大地上乡村振兴的速度和高度、民生改善的温度和力度;以脚步和汗水为纸笔,记录时代、抒写生活,为克什克腾旗的发展鼓与呼。
《红山子乡叙事》《到芝瑞看三原色》等作品,无论是构思还是笔触,都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克什克腾旗这片热土上。“打苦力”“炒大王”“蒸窝窝”“煮鱼子”……红山子乡的莜面美食跃然纸上,浓浓的麦香味久久在心里飘荡。蛤蟆坝的传说,神奇而富有诗意,想去看看的念头被作者细致而巧妙的描写强力吸引,由想了解一个故事进而成为了喜爱这个地方。
《木石匣河畔的春天》先是被题目吸引,进而喜欢上了整篇文章。走走看看中向人们展示着木石匣河畔一方碧绿、一份纯净、一片蔚蓝、一幅完美的田园诗画。《潢水湾里好人家》,“待我富贵荣华,许你十里桃花。”十几里的大山连绵起伏,古老的西拉沐沦河川流不息,联丰人、耕作于微末却心怀国家,寂寥无声却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华章。
通读148篇作品,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总体上说,一次活动,在克什克腾旗乡村振兴中发挥出了聚合传播效应。端微推出,将集册成书,多方发力,高开高走,为克什克腾旗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鼓干劲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精心组织,形成了强大传播声势。旗县区搞征文比赛,参与人数如此之多,作品形成数量如此之众,涉及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力如此之强,可以说并不多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是,征文活动组建了专门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活动方案,明确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公开公正评审,由于统一安排,一体化运行,在苏木乡镇、嘎查村两个层面精心打磨,推出了明晰导向、思想厚重、简明吸晴的作品。
突出主题,让活动的初衷充分体现在作品里。通过实地采访,148篇作品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主线,真实记录了各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具体变化。篇篇作品体现着“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这一宏大主题,读着带着泥土地气息的文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令人振奋的力量。
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在一草一树,一地一景中,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山谷中的山丁子树,河冰上摔沙棘,沙窝窝里寻地瓜,山泉边冲着脚和小伙伴谈天说地……这些场景总能勾起思念家乡的情绪。
我热爱家乡,无论是春水夏花,还是秋叶冬雪……
唯愿今后,以己之力,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