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38期 >2023-04-07编印

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
刊发日期:2023-04-07 阅读次数: 作者:薛艳明  语音阅读:

四月的天暖起来了,小区里外迎春、桃树这些早春的花似乎一夜间开满枝头,柳树枝条泛起嫩黄。可能是上了岁数的缘故吧,春的气息在这个清明的节气里,总带着挥之不去的哀愁,思绪总不经意的就向着有一个叫做“老家”的地方,那住着故人,藏着故事,总让人思念成疾。十年前老家就搬迁了,现在村落除了一条土路因有圈养牛羊的农户常走,依然还贯通村庄,其余就是断壁残垣树毛子丛生了,村庄外树林里老妈坟前的婆婆丁、蒿子、麻皮草是不是也该破土了呢,因为老妈,梦里总是那个临山傍水、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而如今,天人永别,怎不叫人眼泪心酸痛断肝肠。

小时候的清明是接受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跟着老师到戴振国烈士墓和柴胡栏子烈士陵园扫墓,烈士碑前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程序化的根植在脑海,其实留给童年最深的记忆是老妈煮的一书兜子鸡蛋,间或装几个咸鸭蛋鹅蛋,她总说清明不吃鸡蛋,脑袋会长大疙瘩。那时候的鸡蛋都是自家养的土鸡下的,个大小不等、蛋皮颜色也不同,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鸡蛋颜色大小几乎不相上下。因为学校离家远,中午带饭,清明节的午饭必是鸡蛋,那时候吃鸡蛋没有人体一天就能吸收一个营养之科学说法,伙伴们都带,是下课就开吃的,午饭是往饱了吃的,即便都一个味道,要好的小伙伴之间也是互换着吃的。妈妈“走”了,再也没有人煮鸡蛋带给我,恰恰清明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去铭记去相思,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生者不会遗忘,逝者就依旧留存,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清明就是感恩、是哀思、是传承的载体。

长大工作后,清明就是责任了。黎明前通村路通山路站岗值守,防火保一方平安,文明祭祀宣传,一线乡镇村组的同事们周而复始,从未敢有丝毫的懈怠,清明前后一周里,他们的身影都遍布在每个重点区域卡口。记得二零零几年时候跟着同事们一起下乡,因为群众烧纸祭拜根深蒂固,防火意识又不太强,我的同事们曾带着我跟在上坟人身后,看着人家烧完纸祭拜完了走了,我们还不放心不敢走,得用木棍再搅一下没烧透的纸然后再用铁锹盖上些土,一个同事曾戏谑的跟我说,“年年清明咱这些干部比孝子贤孙还当值,自己家老人都没工夫去上坟,在这看着到最后,就差没撅腚给人家磕个头了。”尽管方案措施人员等等都到位,也难免有不幸发生,因上坟导致烧山的毁林的破荒的事常有发生,血的教训加上近年来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和返乡上坟的人员安全意识逐渐增强,大多都以摆祭品奉鲜花植松树等文明方式祭祀,也有拿纸钱的都被卡口执勤的劝下。逝者逝已,生者有责任保山河无恙,要云开天明。

又是一年梨花开,寻常人家篱笆外。复查化疗出院后的老爸只在我家歇一天就匆匆的赶回老家了,从家里的监控中看他的身影更显消瘦、走路的速度明显慢下来,间或几声咳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间小院,做饭吃饭,重复着周而复始的生活。艰辛的日子过去了,我们姐弟二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老弟远在长沙,老爸和儿孙们聚少离多,尽管多次邀约带他同住,但是老爸总觉得他们都有工作忙有孩子需要看护,认为去了是添乱,故而一直坚守在老家里,其实他内心最深处就是想让我们永远都有家可回。也许这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即便付出生命也要坚守的意义,惟愿天下父母永远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