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马晨颖)移风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红山子乡通过创新理论宣讲模式,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用流动“小板凳”的方式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板凳课堂”用乡音传“党音”
红山子乡每月举办一次“板凳课堂”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进去,由原来的“一人讲、大家听”变为如今的“大家问、大家讲、大家议”。组织“百姓名嘴”等基层宣讲力量,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以群众视角、群众话语,实现理论宣讲面对面、心贴心。以“板凳课堂”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石榴籽心贴心”、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利用草原书屋等活动阵地开展“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等活动,调动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热情。依托福盛号村公共文化展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宣讲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形式多样的“板凳课堂”使老百姓进得来、待得住、听得懂。
“板凳课堂”架起干群“连心桥”
板凳一头连着小课堂,一头连着群众的大问题。红山子乡通过入村、入组、入户,进一步拓展宣讲阵地,将“板凳课堂”开到村广场、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等地方,把群众最方便的地方设为课堂,结合群众需求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板凳课堂”里没有话筒,没有讲台,没有条幅标语,大家搬出小板凳,围坐在一起,以“坐板凳、听故事、受教育”的方式,使群众了解除陋习树新风等方面的知识,搭起一条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使“板凳课堂”真正做到接地气、润民心。
“板凳课堂”带动理论宣讲“活起来”
红山子乡以“民情探访月”为契机,乡村两级干部走村入户一个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和群众随便搬来凳子围坐一起,拉家常、听实情、解心结。通过“板凳课堂”的方式,主动“下访”搜集问题,围绕改良繁育、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红白理事等内容说意见、谈发展,热闹地“问事、说事、议论”,倾听民意,面对面宣讲政策、化解矛盾。“板凳课堂”用小载体发挥大影响,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使移风易俗工作有形、有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