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254期 >2023-08-04编印

克什克腾旗 三代人擎起“治沙大旗”筑起“绿色长城”
刊发日期:2023-08-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特约记者 王雯静)夏日,越野车穿行在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路两侧一排排胡杨、沙柳在眼前一闪而过。四方形的防护林内,成片的绿草夹杂其中,如绿色的地毯盖住沙地。其间,不时还有小山鸡和野兔在车前横穿而过,然后撒着欢儿地没入草丛之中。

此时正值草原旅游的旺季,不少游客通过中国北疆风景大道来到克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景区,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这满眼的绿色。

经棚镇白土井子村的村书记方海东,在村外沙地里的一棵沙棘树旁,感慨万千。只见这棵沙棘树高约半米,树根深深扎入沙地之中,紧紧钳住流动的白沙,树身长满排排尖刺,尖刺旁的树枝上长出的沙棘幼果一丛丛、一簇簇,倔强而顽强。

面对沙棘树这样的长势,方海东非常满意,因为这些沙棘树就是他眼中的婴儿,令他十分挂牵。走上高高的沙丘,极目远眺,一棵棵樟子松、大果沙棘等沙生植物映入眼帘,方海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前的景色不正是白土井子村几代治沙人30余年战风沙、斗荒漠,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筑起的万亩绿色长城吗?

老支书擎起“治沙大旗”

经棚镇白土井子村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由于常年干旱少雨、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曾经风沙肆虐,漫天黄沙不仅威胁着当地村民的生存,还源源不断地向周边“输送”着千万斤的泥沙,威胁着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改变这一现状,1992年,白土井子村原党支部书记方瑞发开始带领村民防沙治沙,他们被誉为村里的“治沙一代”。

为防止沙地继续向外延伸,老支书组织村民将柠条、水和沙障不断运往沙地边缘种植,那时候的治沙真的是“人进沙退”“沙进人退”的反复争斗,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老支书白天带领村民吃在沙地上,晚上和村民睡在沙障旁,经年累月,日复一日,这才锁住了沙地外延的进程。

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初见成效,但老支书已经年迈,于是第二代治沙人方海东接过老书记手中的锹镐,继续向沙地进军。作为年轻人,方海东这一代治沙人更有文化,更懂技术,用科学治沙、工程治沙、网络治沙的方法,治沙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村原来有1300户人家,现在的常住户还有688户,人居环境的恶化是造成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沙地再不科学治理,再不持续治理,住在村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方海东苦笑着说。

“治沙二代”方海东返乡治沙

方海东,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为人忠厚略带腼腆,但他当年毅然决然返回家乡治沙的那股子劲头儿,又分明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2000年,大学毕业的方海东背起行囊返回老家白土井子村,一个本已经离开沙子窝,而且能够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村孩子竟然又回到了沙子窝,这让他的父母感到十分惋惜,总觉得没脸在村里见人,眼看着自己一辈子的辛劳又要白费,老两口气得一连几天都不和方海东说一句话,就连同村的人也开始绕着方海东走,都认为他是个没出息的人。

“你看看他的同龄人,不是在外地工作,就是把家安在了赤峰市区,他可倒好,读完了书又回来了,要是真有本事,谁还回到这地方?”亲属的风言风语也时不时地向他袭来。

“别人的选择我不羡慕,我回来的目的就是要治沙,从决心治理这片沙地开始,我就发誓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我就是要干出个样儿来给大家伙儿看看。”方海东坚定地说。

白土井子村涉及治理沙化面积的共有4个村民组299户、610人。这些沙地原来是村民个人承包的草场,由于过度放牧,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这才形成了现在的退化、沙化的草场。为了治理这片沙地,299户人家方海东挨家挨户跑了一个遍,劝村民不要过度放牧,要在退化的草场里植树种草,恢复之前的样貌。有好多村民不理解,觉得方海东年轻轻的多此一举,在沙化的草场子里种树纯是瞎折腾,还影响自家的牲畜吃草。

对于村民的顾虑,方海东跑细了腿、磨破了嘴。讲政策不行,就讲植树种草的成功案例,实在不行,方海东就跑到村民家中帮他们干活儿,那段时间,方海东感觉做梦都是在向村民讲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方海东的不懈努力下,村里的多数人家终于同意跟着他一起治沙,少数不愿配合治沙的村民也答应观察观察再说,有了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方海东说干就干。白天,他带领村民顶着风沙挖坑种树,晚上就和村民一起就近住在帐篷里。风沙不停摧毁辛苦栽下的大果沙棘树苗,他就带着村民不停补种,直到树苗连成片、排成排,放出嫩绿的新芽。

“比起老支书当年治沙,我们的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我们有什么理由喊苦叫累呢!”方海东带领村民治沙以苦为乐,着实成为了村里的“治沙二代”。

“我们村的刘凤起一开始不同意在他的沙化草场种树,没想到做通工作后他特别支持治沙,看到草场子里大果沙棘树放叶了,刘凤起特别激动,他找到我说,以前我这240亩退化的草场上寸草不生,全是黄沙,从来没想过在这儿能种活树。他还私下问过林草局的种植专家,像他们家沙地里种的这一批大果沙棘树,树苗达到盛果期后每亩可产沙棘果300斤左右,亩收益1200元。”方海东说,你别看现在村民种的沙棘树苗不起眼,等结果后这就是我们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了。

在经棚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土井子村自2021年起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15000亩樟子松和2万亩大果沙棘的种植,这些树木不仅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树,更是白土井子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树,“绿进沙退”正在经棚镇白土井子村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我年轻的时候看过电影《焦裕禄》,当时对焦裕禄整治三害(沙、水、碱)的故事特别感动,那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在家乡的这片沙窝子里搞出点名堂,现在想来,干事创业就是要有股子冲劲儿和闯劲儿,只有具有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才能像这一颗颗大果沙棘树苗一样,用它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这片荒漠中,这样才能坚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方海东看着眼前的沙棘树,内心无比激动。

在大面积种植养护的基础上,经棚镇政府积极与旗工业园区和沙棘生产销售企业对接,现在又规划推出沙棘籽油、沙棘冰酒、沙棘护肤品等创新产品生产线并实行订单式销售,确保形成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伴生,社会效益与时间效益共长。

第三代治沙人正在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光靠两代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树荫下,方海东悉心地把治沙的经验一点一点传给白土井子村村委会的姜雪松。

1985年出生的姜雪松大学毕业后,和方海东一样选择回到了自己的成长地白土井子村,现在,他也立志要打好这场沙地歼灭战,也正在为打好这场沙地歼灭战积蓄力量,白土井村的“治沙三代”正在慢慢成长。

清风徐来,沙棘摇曳。站在沙地高处放眼望去,那动人的绿意在黄沙中不断绵延,由点到线,连接成片。方海东带着姜雪松一起来到一棵沙棘树旁,他爱惜地抚摸着树的嫩叶说:“这棵树苗的叶虽然很嫩,但它的根其实扎得很深,它的生命力很顽强,这一棵棵树苗就像我们一个个的治沙人,身在这里,也扎根在这片荒漠中。只要我们能坚守住自己的家园,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心中的那座绿色长城定会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正是由于有了像方瑞发、方海东和姜雪松这样的治沙人,克什克腾旗的沙地治理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克什克腾旗全旗沙化土地面积已由1994年第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1455.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15.87万亩,减少了539.73万亩。治理区域流动沙地逐步向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化,重度、极重度沙化面积逐步减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不断完善,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稳定性明显提高,实现了“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