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乌亚罕)热水塘街道作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九大园区之一,是全旗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康养核心区,曾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大甲级温泉”“优质珍稀温泉”“中国温泉之乡”等美誉称号。
近年来,旗委、旗政府对热水塘街道关于全域旅游、康养产业、“经热同城化”等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和整体布局,以温泉产业为主导,以康养和文旅为重要抓手,以“世界温泉健康名镇”为总体目标,探索一条“医、康、养、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截至今年上半年,热水塘街道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5万人次,其中,就诊人数达2000人次,康复疗养、旅居养老超过2.5万人次,累计综合收入达4700万元,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增长12.3%。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融合发展工作合力。热水塘街道传统温泉存在资源消耗大、沐浴体验差、产业链单一等突出问题。街道干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由党工委书记带队,多次到北京小汤山、南京汤山等温泉产业发达地区调研考察,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温泉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温泉产业博览会、中国温泉旅游行业创新发展大会等国际性会议,为热水塘温泉产业发展找思路、定基调、做规划。热水塘温泉历史悠久、水质上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街道立足温泉资源禀赋,发挥毗邻京津冀、联通呼包鄂、对接东三省的区位优势,依托克什克腾全域旅游资源,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途径,建成了一众高品质温泉酒店和度假区。市、旗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热水塘温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和指导街道制定《热水塘地热资源管理办法》,通过招商引资“一事一议”解决招商项目用地、供水、服务保障等问题10余项。各级财政累计向街道注入资金超过4亿元,温泉小镇发展底力更加充沛,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利用资源优势,构建“医康养游”特色体系。在科学谋划上,坚持规划先行。深度调研全国大康养市场,根据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科学开展辖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注重激活北岸零星地块的配套服务功能和南岸整体地块的系统建设效能,为招商引资和城镇建设把关定向。在政策配套上,制定推进制度。由旗人民政府牵头,民政部门和热水塘街道积极参与,按照国家文旅部、国家发展委联合印发的《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环克什克腾温泉度假产业集聚区”具体规划,制定《克什克腾旗旅居康养产业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核多元”。着力打造以蒙医药为核心,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为两翼,宾馆酒店、功能机构、市政设施等全面适老化改造的“一核两翼多元”布局模式。在项目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对接全国体教融合发展中心和北京喜冠体学能文化有限公司,推动全国首家体教融合研学发展基地落户克旗,成功签订热水塘温泉水上运动中心项目框架协议,并将热水塘街道作为地区研学的重要一环。与北京夕阳无忧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谋划打造互联网医院及康养基地,实现“医疗有对象、养老有保障”的目标。加快推进鸿德红色教育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热水塘街道红色研学和培训会展功能。
打造特色品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科技赋能,支撑产业持续发展。坚持以智慧化数字化小镇建设为导向,秉持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倾力打造集合党建、城管、人口、综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域治理平台;一站服务、一端支撑、一网融合的智慧社区平台;对接全国康养市场,实时调配供需的旅居养老平台;控制智能化、数据资源化、管理精确化、决策智慧化的智慧水务平台。通过4个“智慧平台”协同配合,推动“医康养游”更互联、更高效、更智能。融入特色文化,塑造历史文化街区。秉持“文化兴镇”理念,深入挖掘“荟祥寺”“康熙沐井、班禅浴井”“猎人树传说”等历史故事,不断拓展热水塘温泉文化内涵,着力塑造“一寺两井一传说”历史文化街区。将“康熙沐井、班禅浴井”申报为市、旗两级文物,并改造修缮成网红打卡地。打造“猎人树传说”舞台情景剧,通过现代化设备展示热水塘温泉起源和由来,全面提升小镇文化软实力。坚持多元发展,实现产业富民共赢。聚焦“丰富业态、提振经济”目标,成功举办了啤酒烧烤文化节、烟花篝火晚会、旗袍泳装大赛、山地越野跑挑战赛等大型活动,持续释放地区文旅活力和游客消费潜力,带动本地区居民增收致富。期间,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次,客流增量超过3万人次,带动就业达70人,拉动街道经济增长超过300万元,真正实现了“医、康、养、游”一体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