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五本学江文稿,我首先读的就是长篇散文《慧儿》。
慧儿,是作家虚拟的载体。是否能虚构,一直是散文创作和评论的争议点。我们知道,虚构是小说的要义,是为小说塑造人物,阐述事件,增加矛盾冲突而服务的。而散文的虚构,则是用于传情达意,而虚设的人、物、景是为侧重抒情。散文的虚构服务于作者的情感抒发,这是和小说虚构最大的区别和不同。泉州师范学院的阮礼义在其论文中认为:以假为真的艺术真实性原则,给散文的虚构提供了可能。散文与其说允许虚构,不如说它是一种虚拟,它追求的是一种诗性高度的“真情实感”。
作家基于艺术的表现生活的本质,创作了“慧儿”这一文学载体。通读全篇,《慧儿》语言朴实生动,情感饱满,生活底蕴丰厚。而文中处处透露出来的哲学思想,更引发读者的思考。
李学江的散文语言优美,充满哲思。他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正是春天,小河化开了,哗啦啦弹奏着轻快的音乐,波浪泛着星星点点的金光”。多么朴实的语言,春天开始了,一个女孩的一生也拉开了帷幕。我想,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心生感动吧!没有什么比一个生命降临人间更让人开心的吧!特别是春天,万物伊始,一切才刚刚开始。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作者的文章处理很有巧思。春天对应新生的婴儿,仔细思量,这是传统国学的范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根据大地的特点和规律而劳作,地上万物根据天时变化而生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人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一环,当然要顺应自然法则。
其实,熟悉李学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发扬国学的践行者和先行者。他边讲学边写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是一位有情怀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他把传统国学理论贯穿始终,寓教于乐,读者在品鉴作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知识,增加了修养。
作者与平行世界里的慧儿倾情对话,娓娓道来。朴实无华中,见大智慧。当一个孩子离开母体,露出第一个微笑时,无疑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没有杂质的笑,这是作者在《你的第一个微笑》这一篇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新生的慧儿露出了第一个笑容,母亲看着孩子笑了,她也笑了,作者以长者的语气高诉襁褓中的婴儿“你母亲的微笑不是最纯真的,我说过那最纯真的微笑只有一次,而你母亲的微笑绝对是伟大的。”我想这是对伟大母亲最质朴,最崇高的嘉奖。紧接着,作家讲了一个故事,智者和一个愁眉苦脸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只有时时对世界微笑,这个世界才时时对你微笑。这其实是作家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微笑是积极心态的最佳证明,每一次微笑都可以成为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力量。微笑更是武器,可以让你所向披靡,战胜一切困难。
其实,作家是借助慧儿为我们传达某种理念。从他的文章小标题就可窥见一二,比如:天真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景象,聚精会神地学习可以养成聚精会神的品质,积极的一生都是在与不良的习惯作斗争,浩然之气是人类最强大的生命气象等等。单看标题,你也许会认为这又是枯燥的说教文本,实则不然,打开书页你会得到惊喜,会受益良多的。他在勾勒慧儿的人生,从出生到成长。但我认为,这本书同时也在传递他的价值观,爱情观和世界观。
细读李学江的散文,既有浓郁的情感,又有诗意的纯净唯美。他的散文没有大开大阖,只有行云流水的叙事;语言既畅达生动,又洗练含蓄。
临近结尾,作者认为:恰好的生活是最自然的生活。什么是“恰好”?天亮时自然醒来,看到美丽的风景会心生亲切和欢喜,同事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工作不累也不繁琐,做出成绩得到赞赏等等,平平常常的一天,不过份狂喜亦不过份忧愁,这就是恰好的一天,最自然的生活。这里的观点和理念正好与开篇所倡导的顺应自然相呼应,完成了本书思想的闭环。
阅读这本书,读者会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似乎阅读者也跟随那个才出生的婴儿走向了人生暮年。也似乎在恍惚之间,又开启了下一个轮回。这就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做自己应做之事!这也是长篇散文《慧儿》给予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