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赵令昕)在克什克腾旗的嘎查村,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盘活嘎查村人文与自然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旗乡村振兴局严格遵循“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农民主体原则,需要从制度、技术、文化塑造等角度入手,确保农民可以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参与进来,在乡村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培育人力资源,宣传培训更具针对性。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旗乡村振兴局除了关注外来人才的引用留育,更注重乡村人才的培育。2023年积极打造以乡村振兴学校同研究机构、文化企业、高校等为依托的乡村振兴文化培训基地,针对性开设农牧业专业课堂,以提升农牧民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同时柔性引入种养殖能手、专业院校客座教授、农牧业类专业师生等专业人员,在旗乡村环境下对农牧民掌握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并在实践过程中为农牧民提供创作、展示、营销和品牌、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与支持,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农民参与门槛。此外,乡村振兴局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群体的示范带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强农民现代技术培训,借助人力资源的积累,协调解决农牧民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
重视文化塑造,乡村建设更具专业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局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产业经济既要保护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又要融合创新。2023年乡村振兴局深入挖掘本地土地资源的凝聚价值,多次外出实地考察,借助“村民代表会”的形式,在征求农牧民意见和创意的基础上,将紫皮蒜种植纳入庭院经济项目中,2023年每亩收益达到1.5万元,取得良好反响。通过示范引领、表彰先进等方式,对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的农牧民以及行为进行表彰,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与文化氛围。
2023年针对果树栽培、紫皮蒜种植、笨鸡养殖各类专家举办集中培训班3期,现场教学12场;聘请乡村振兴学院农学专家、农技专业人才深入全旗各个乡村果园46处,点对点宣传动员和组织农户4000余人,采用高规格、大规模、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提升农牧民自觉性,形成整体的对外形象,让本地庭院经济具有更高的产业价值。
建立跟踪机制,产业帮扶更具服务性。为推动文化产业在嘎查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借助“文化+”助推其他产业发展,让农牧民真正参与进来,激活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乡村振兴局首创课后跟踪服务体系,及时避免新技术与农牧民、嘎查村之间形成“隔离墙”。在专业技术培训后,也持续提供技术服务,配发雏鸡养殖小扇子、鸡心果剪枝手册、紫皮蒜种植手册等,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时刻解决种养殖过程中的问题。配备技术人才随时跟进做好预防,采用电话指导、视频教学等方式及时回访,针对农户的需求提出具体解决措施,便于农民掌握养殖技术,科学选择养殖方式,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秋收后由驻村工作队配合做好情况普查,针对本年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台账,做到不落一户一人,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庭院经济的红利,增强了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的信心,让大家吃上“定心丸”。
旗乡村振兴局坚持农牧民主体原则,不断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多角度入手,真正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嘎查村、社会建立紧密关联,并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