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苏的秋天,鸿雁与稻田共情而来。
成排成排的雁阵变换着“人”字、“一”字队形铺天盖地徜徉于低空,此起彼伏的“嗝嘎、嗝嘎……”声漫过河面、掠过村庄、扑向稻田……
正是收获时节,铺向天边的金色稻田见不到热闹的收割场面,只有几台联合收割机纵横驰骋,身后留下一行行整齐有序的稻草,稻田的主人开着农用车运送稻谷,倒是一群群观光的游客拿着当地人提供的镰刀体验割稻谷,然后再把稻谷放到联合收割机上进行脱粒。
安详静谧的海拉苏水利枢纽,经过春夏蓄水、排灌、防洪的忙碌,24孔闸门肩并肩横亘于河道上,享受秋水长天、品味喷香稻谷、聆听鸟儿歌唱,表现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神态。
山高水长,其势也壮。赤峰两山两水,南部燕山余脉七老图山孕育了老哈河流域,把英金河、锡伯河、黑里河等多条河流进入囊中;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孕育了西拉沐沦河流域,囊括了克什克腾旗的白岔河、木石匣河、碧柳河、格日河、贡格尔河、锡林河,巴林右旗的查干沐沦河,翁牛特旗的少郎河等众多河流。两河在翁牛特旗的木叶山交汇进入通辽的奈曼旗形成西辽河干流。海拉苏水利枢纽就建在两河交汇上游的110公里处。
翁牛特汉语意为众王会盟的地方,确切地说,是山水会盟的地方。一地连南北,衔两山,牵两河,是赤峰市12个旗县区的“白音珠日和(蒙语,汉语中心的意思)”。
到了海拉苏镇不了解海拉苏水利枢纽,不了解幸福渠灌,那就没有真正地认识海拉苏。驱车徜徉在阡陌纵横的公路网格上,满眼稻田、芦苇和绿树,只有在人迹罕至处才能寻觅到牛羊的踪迹。作为翁牛特旗东部最大的牧业镇,缘何以盛产水稻而名扬天下?
西拉沐沦河流长387公里,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流淌在科尔沁沙地,到了翁牛特旗海拉苏镇,涓涓细流已成汤汤大河。
地处科尔沁沙地的海拉苏是沙地中的草原、草原中的沙地,西拉沐沦河从上游大峡谷一路走来,除克什克腾旗境内建有几座小型水电站外,上游用水微乎其微。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克什克腾旗曾尝试修建“五﹒一”灌渠灌溉农田,因当时沙地防渗漏技术不具备条件而未能变现,这样为下游宽敞的草原区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海拉苏顺天时、得地利、聚人和,在这里建水利枢纽,将蓄水、排灌、防洪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于1976年3月开工到1978年8月竣工。2.5万人靠锹挖肩抬建起了24孔拦河闸和6孔进水闸,控制流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赤峰总面积的32%。成为全国牧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两条灌渠一撇一捺,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左岸3孔进水闸负责巴林右旗的达林台灌域,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右岸3孔进水闸负责翁牛特旗的幸福河灌域,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两项工程先后有3.1万农牧民无偿参与,累计投入工日482万。水利枢纽和两大灌域的建成,使两河流域6万多农牧民因水而兴、因水而富。
河南安阳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渠系总长度1500公里。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的幸福河灌域渠系总长度423.9公里、建筑物213座,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崭新格局,是沙地草原的“人工天河”,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接力棒、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纵横交错的灌域渠系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
翁牛特种水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兴于新中国成立后。老哈河流域以乌敦套海玉田皋为代表,从1976年大面积种植水稻,面积逐年扩大;西拉沐沦河流域以海拉苏为代表,随着幸福渠灌域渠系续建改造,水稻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千亩扩大到8万亩。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水稻播种面积170万亩,翁牛特旗水稻播种面积达26万亩,占全区的15%,如今,“红山稻”作为“赤诚峰味”名品牌已走向全国,它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手里。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是人们对粮食安全最贴切的表达。在海拉苏,心中不慌的还有春秋两季迁徙的鸟儿,特别是鸿雁、大小天鹅等“素食主义者”,她们寻着稻香而来,海拉苏成为它们旅途中最好的生活服务区。鸟儿有成千上万种,但就选择栖息地而言,只有候鸟和留鸟之别。候鸟朝着温暖的方向拥有一双振翮高飞的翅膀,留鸟老守田园富有极强的生存本领。鸿雁的祖先是家鹅,或许是为了给主人送信,找不到回家的路才演变成今天的鸿雁,到了海拉苏之后,鸿雁们又找回了祖先的记忆。从春天开始,一些家庭就留下来生儿育女,度过漫长的夏季,直到千里冰封时,才恋恋不舍地飞向南方。鸿雁也是海拉苏的留鸟。
霜降前后,鸿雁集群准备南行。
一群鸿雁起飞了,先是一个家庭,接着是一个家族,又一个家族……一字阵、人字阵填塞水利枢纽的上空,声声雁鸣持续半个小时之久。
鸿雁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和白皮书。据国际水禽研究机构研究表明,1990年越冬迁徙的鸿雁全世界只有2万多只,到2012年增长到10万只左右,而且99%在中国。前些年,鸿雁集群,千只已属罕见,如今海拉苏有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之众。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南宋的范成大见到孤雁南飞,觉得托鸿雁传书的人太多不堪重负,顿生怜悯之心,故谎称自己无书可寄,如果见到海拉苏的雁阵群,他会把自己的乡情、爱情一并捎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海拉苏水利枢纽,水生稻、稻生鸟、鸟生万物。如今,人类在自然面前越来越表现出谦恭的姿态,与自然商量着做事儿,互为你我,相携而行。这就是海拉苏秋天的表情,在河水中荡漾,在稻田里洋溢,在蓝天上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