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3总第283期 >2024-03-08编印

钢巴图:捶打银饰锻匠心
刊发日期:2024-03-08 阅读次数: 作者:宿国娟 杜海龙  语音阅读:

造物之美,唯有匠心。当冰冷的银块经过反复敲打,变成银片,或拉成银丝,最后制成银首饰,它们便有了温度和灵性。而相比其它手艺,银饰制作必须得沉下心来。在喧嚣中,90后银匠钢巴图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诠释着匠心的真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克旗非遗传承人钢巴图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40304103309.png

走进钢巴图的工作室,他正在全神贯注地制作着手工精致的百宝盒,锻打、打磨、抛光等,每一道工序他都极其专注和小心,不敢有丝毫懈怠和马虎,好似全然听不到店铺外面的嘈杂声。

钢巴图跟说他从小就喜欢手工做的这些东西,他家乡有老手艺人,小时候经常去看他的制作过程,特别有趣。创造的过程吸引着我,用手工技艺制作的东西,是文化知识、技法结合的作品。

蒙古族是一个热爱银饰的民族,银器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银盅、银碗、银戒指、银耳环、银手镯、头饰、马具等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银器和饰品是由银匠纯手工打造,造型和纹饰古雅大方,带着游牧民族不羁的气质。蒙古族银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银匠需要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不仅需要银匠具有娴熟的技艺,还要具有十足的耐心。

钢巴图介绍制作银碗工序,他说用的时间较长,包碗里内胆,它的工序是从一开始的银饼,打成银片,然后经过一步一步捶叠的工艺,一次捶叠个几百锤,经过淬火,再重新打,这种工序几十遍才能打出这个内胆,外边的装饰也是锻打工艺制作的,所以用的时间也比较长。

钢巴图大学期间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民族传统银饰工艺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在2013年9月考入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他留学期间学习更加地刻苦,努力钻研,熟练掌握了传统的蒙古族银饰工艺技艺,找回了内蒙古蒙古族银饰手工工艺在传承中遗失的部分,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完善和传承。

钢巴图说:“涉及制作、制图、都需要美术的功底,美术的功底能更好的设计这个作品,银饰作品的花纹、图案都基于美术设计。我大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的美术,在大学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介绍过蒙古国有金属工艺的专业,我毕业之后考入了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学的金属工艺,我们老师是蒙古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恩克达瓦。我是跟他学习的银饰技艺。”

有了扎实的美术基础和对金属工艺的潜心钻研,钢巴图一心只想把金属艺术与设计融入银饰作品中。2015年,钢巴图自主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立志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银饰手工制造工艺。走进他的工作室里,映入眼帘的是两张桌子,桌面上整整齐齐地摆着锤子、镊子、錾子等大大小小的工具。再往里走,柜子上摆放着客人定制的银碗、马鞍、百宝盒、头饰等物品。这些作品有的最长需要一个多月的制作,每一件细细打磨的作品都凝聚了钢巴图的情感和匠心。如今为了传承这门手艺,他也招收学徒并进行授课培训。

学员 新体布:“我在这里学习制作银饰有三年时间了,师傅平时对我要求挺严格,他是一个非常认真、有责任心的人,平时也爱钻研。接下来,我想跟师傅好好学习,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多年以来,钢巴图默默锻造和传承着珍贵的老手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赋予了银块生命力,用一錾一锤的雕刻与捶打诠释着“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在此期间他荣获了赤峰市首届职工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能竞赛三等奖、全市西拉沐沦杯首届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大赛一等奖、克什克腾旗青年创业大赛创新创意奖等多项荣誉。他的银饰作品“八宝九珍银碗”被克什克腾民俗博物馆展览收藏。2017年12月,钢巴图被公布为旗级第二批蒙古族银饰及配饰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钢巴图还担任着克旗蒙古族手工艺协会会长。

钢巴图表示,想要传承好这门手艺,就得认真、坚持、吃苦,有悟性。作为蒙古族金银铜器的非遗传承人,要一直原创纯手工银器并通过自己努力让手艺传承、发扬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钻研,并且多做一些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项非遗文化。

在铁锤与银片反复碰撞敲打中,时间已渐渐流逝,在外人看来如此枯燥单一的工作,对于钢巴图来说,却乐在其中。当传承纯手工工艺文化的脚步逐渐远去,仍有一群执着的工匠在用自己的双手,用心雕琢着一件件手工艺品,给予它们温度,赋予它们灵魂。银饰文化绵延数千年,现如今传承下来的工匠手艺已少之又少,但诸如钢巴图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正在用他们的坚守,敲击着每件作品,传承着传统文化,在不断改良创新中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