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吕明慧)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人类社会遵循的生产规律,然而在红山子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里却是热火朝天,暖意融融。
作为全旗首家建设完成的三级菌种实验示范基地,红山子乡是克旗食用菌产业生产菌棒及养菌的主要场地。春意盎然时,正是工人们制作菌棒的最佳时机,这样才不会错过菌菇爬满菌棒的生长旺盛期。
菌棒是用棉籽壳或者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经过合理配比,接种上菌种,培养出来的,菌丝体经过生理生长达到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就会长出蘑菇来。装填菌棒可用人工装填,亦可用机器装填,主要区别是效率的高低。每棒装干料800-850克,约长45—50厘米,含干菌棒,要五指凹陷,装得太松易胀袋,装好后扎口要紧,要扎活结,不扎死结,然后套袋。
“我们主要采用人工装填,这样不仅性价比更高些,还能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蘑菇产业园区负责人王景东介绍道,“去年冬天共雇佣了60余人装填菌棒,工期在两个月左右。”
“我是脱贫户,经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介绍来这务工,累是累了点,但是守家在地,不耽误照顾家里,我挺知足的,两个月能赚个万八千儿的,我快60岁了,出去了也没有人敢用。”在菌棒厂务工的大娘宿瑞芬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装着袋子。
通过技术人员介绍,菌棒制作需要六个步骤,从拌料、装袋和套袋、灭菌、接种、到菌棒培养和菌丝转色,每一步骤都很关键,菌棒培养40-50天时,营养菌丝生长达到高峰,培养60天左右,就可脱袋转色,待到菇蕾出现,大喷的菌菇朵朵如云般钻出菌棒,丰收的喜悦再一次挂在工人们的脸上。
福盛号村党支部书记刘吉武经常会到蘑菇产业园区转转,跟园区负责人聊聊“行情”。刘书记介绍道:“23年冬季一共生产160万棒左右,有香菇、滑子菇,不同品种对菌棒摆放方式、光质、土壤的要求都不一样,温度、湿度都必须调控好,这样长出来的菇才会品相好,卖出高价钱。”
菌种实验示范基地总经理郑海东:“集菌种菌棒生产、菌棒加工、食用菌种植及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已经形成,从最初的130万棒到现在160万棒,通过专家们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撑,每一茬香菇长势都很好,通过订单销售模式,蘑菇远销全国各地,也让我们对产业品牌的发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