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87期 >2024-04-05编印

苦味悠长
刊发日期:2024-04-05 阅读次数:437 作者:郭久良  语音阅读:

人民公社的背影早已远去,那段岁月被书之竹帛,成为历史,经过那段时光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那饥饿的生产队时期。那时管种地的庄户人叫社员,社员们在生产队长的领导下统一参加集体劳动。当时有口头禅:大锅饭养懒汉。高级社的活慢慢磨。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局面:出工不出力。但说这出工就很不易:队长早起吃完饭便站在村中间喊人下田,社员们听见也不肯出屋。吃完饭男人们侧歪在炕头儿抽烟袋,女人们则洗洗涮涮赶猪上圈,还要照顾她那一堆孩子。队长喊不出人来,大骂,骂孙子似的,亲爹后娘地骂,祖宗八代也问候几个遍,仍喊不出人来,便吼,用尽力气大吼,吼如贵州驴鸣。吼破了喉咙鼻口流血,喊得久了,驴鸣成了公鸭子的动静。您可别小瞧队长这个职务,虽然官小得没了品,连流外也算不上,然而,等闲人物还真干不了,如果让今天的县长去当队长,绝难胜任。那时庄户人不知道啥叫钟表,看时间手打眼罩观太阳。太阳一竿子高了,社员们才陆陆续续地走出屋,慢吞吞地下田。下了田也不出力,磨到天黑记工分儿。庄稼地全是牛马咀嚼的东西,枯黄的小苗被欺压在蒿草下,地里不打粮,社员们就分不到应得的口粮,一日几两粮食的定量实难度日,人们只好采野菜掺粮食填肚皮。野菜中犹以苦菜为先,老百姓叫苣荬菜。苦菜药食兼优,对人类没有任何索取,任何干旱瘠薄的土地都能生存,古来就是贫苦百姓赖以生存的希望。

生产队开了大食堂,室内支起了几口大铁锅,大铁锅大,可煮一头牛。队长从社员们中挑出几个老头儿当伙夫,派年老体弱和孕身女人们上山挖野菜,回来洗干净交给食堂,按每人挖菜多少记工分儿。师傅们将菜放入大锅内煮熟,然后按人口定量放入杂合面,做成菜苦力、菜粥,按人口分到各户。社员们干活收工回来,端上盆碗去分饭。有的户分了饭端回家吃,有的端到院中,支起一块大石板当餐桌,一家人围着餐桌吃起来。说苦力,其实就是裹了点面的菜团子,碗大的苦力蛋抓捧而猪吞,嚼着咯吱咯吱地生咸菜疙瘩,风卷残云,撩起小衣襟撸一下子汗,脸上写满了社会主义的满足。 

其它粮食加苦菜犹可下咽,苦荞面加苦菜着实把人苦坏了,大有谈苦色变之难,真可谓吃得苦中苦了。长期的艰苦生活,使得女人们生了孩子无奶喂养。男人们屁股不长肉,往哪一坐直喊硌腚。

直到有一天,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以后,这些苦的东西统统被驱除人们生活的视线,继之而来的是庄户人过年也吃不到的粳米白面、大鱼大肉上了餐桌。日月流转中,女人们的胸脯鼓起来了,生了孩子奶水充盈吃不完,真真是“胀乳已流床。” 今天用这句诗和当年东坡先生写这句诗的本意完全不同,东坡先生是因死了女儿,妻子无儿可哺“胀乳已流床”。今天用这句诗是幸福生活的写照。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老百姓乐得晕头转向,满大街大肚子大得出奇,每个人身上都夸张地显现着好日子。日子是好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人都吃出了毛病,三高、糖尿病、减肥等等一系列陌生的字眼儿成了国人所关注的热点。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证明:过去人们吃的那些苦东西,对健康大有益处,可解决今天健康出现的大问题。于是,过去望而生厌的苦菜,又重新被端上餐桌,俨然城市人待客的一道风景。 酒肉美食充斥餐桌的今天,这苦菜品起来苦中带甜,脆嫩清香别具风味,回味舒畅。营养学家讲,苦荞是糖尿病人首选食材,所以,它经历了一度冷落之后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鱼大肉的日子里,偶尔吃一盘苦菜,吃一顿苦荞面等粗粮饮食,实乃别样滋味的享受。苦荞生命力极强,它抗干旱耐瘠薄,储存期长可谓五谷之王。由是,它身价倍增,然而人们依旧竞相购买,乐此不疲。

如此看来,人的一生不能吃一点苦,有时候吃点苦可能就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铺垫。如此说来,还是苦回味悠长。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