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87期 >2024-04-05编印

写在甲辰清明
刊发日期:2024-04-05 阅读次数: 作者:袁清良  语音阅读:

今年的清明节是特殊的节日,甲辰年每60年出现一次,今年的清明节又是4月4日,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在4月5日,所以今年4月4日的清明节相对较为罕见。今年恰逢无春年和公历闰年的清明节。因此可以称之为60年不遇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起于春秋时代。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要追溯到,晋国王室发生的内斗开始,当时的介子推追随晋文公重耳四处逃亡,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被人追杀。由于太艰难,追随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介子推等四个人,有一天重耳饿得快晕倒了,但是周围一点食物都找不到。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一块,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吃完后才知道,这是介子推割了自己的肉给他吃,非常感动,就说以后我肯定好好报答你,这就是著名的“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并成为国君,封赏了其他三个追随自己的人,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

介子推本来就淡泊名利,不想当官,于是背着老母亲到了绵山深处隐居起来了。后来,晋文公突然想起了介子推,觉得愧对于他,就命人四处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得知他们母子隐居在绵山里。但是大山绵延数十里,找个人跟大海捞针一样。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出了一个馊主意:三面放火,留下一面,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大火烧了七天七夜,依然没有介子推的身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在清理火场的时候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在一棵大柳树下被活活烧死。晋文公看到这个场景,大哭不止。在整理遗体的时候,人们发现在柳树的后面有一个山洞,里面有一块布,上面用血写了一首诗:

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就葬在绵山,第二年来祭拜的时候,发现那棵烧死的柳树,竟然发出了新芽,晋文公就取名“清明柳”,后来就规定,在介子推去世的那天禁止使用烟火,只能吃寒食,并且门前屋后,还要插柳枝,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就一夜之隔,后来人们将寒食节和清明节归纳为一个节日。

清明节是一种精神传承,站在祖先和亲人的墓前,我们就会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往何处去。生者寻根,落叶归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所以清明节是咱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与责任,思亲之余,我们更要学会珍惜眼前人,眼前事,珍惜当下,明白了这些,人就会豁然开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有的问题就都有答案了,认识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年份,一个特殊的节日,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节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祭祖扫墓、祈福纳祥还是参与各种活动,我们都应该用心去体验和感受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闪光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每一个年份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象征,今年的清明节恰逢60年一遇的甲辰青龙年,这无疑给这个节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而甲辰龙年更被认为是充满了活力和希望的年份,在这样的年份里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清明节是一个祈福纳祥的好时机,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祖扫墓,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兴旺。

此外呢,清明节各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和活动,有一些地方举办龙舞表演和庙会等,以此来庆祝节日的来临。农家这一天要煮一些鸡蛋,有的还要画一些彩蛋供孩子逗玩,大多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和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因为清明正是北方进入农耕季节,农家的开犁酒是必须要喝的。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这种传统习俗也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尊重,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今年清明节,与往年相比是有一些不同,导致清明节的日期有所调整,也给这个节日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祈福纳祥、祭拜祖先的日子,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绵绵无尽的思念和亘古不灭的感恩之情。无论是科学还是玄学,每个清明节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