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93期 >2024-05-17编印

我的从军经历
刊发日期:2024-05-17 阅读次数: 作者:王民  语音阅读: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份,我从北京军区调到沈阳军区所属的赤峰守备区第十一师宣传科——电影队工作。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工作的地点是师部大院,电影队就在师部大楼的前面,是几间平房。师部大院座落在大板镇区北侧,占地面积很大,方圆有一公里,临街是办公区,一墙之隔是家属院。

回老家当兵和在异地当兵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感觉家乡的天更蓝、草更绿、土更亲。

我初到电影队时,队长不在,正在休假。科里安排我和一个姓姜的老兵学习放电影。除了学习放电影,其它的工作还有很多。日常每天都要放几遍号,平时负责师部各种会议保障,包括布置会场,制作并悬挂会标,调试音响等,为师里和地方组织的娱乐活动布置场地,以及科长和干事们交代的其它任务。

负责带我的老兵按资历我应该尊称他为班长。他多才多艺,擅长画油画,处事八面玲珑。他家是哈尔滨富余县城的,由于都是东北人,性格豪爽,彼此很容易相处。他对我很好,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他给我的感觉是工作很认真,从不拖泥带水。  

我们住的前排是通讯连的话务班,话务班百分之九十都是女兵。这些女兵多数是城镇兵,家庭条件优越。她们每天去连部吃饭,排着队从我们门前路过。芳龄十八九岁,正值大好年华,穿上绿军装,更显英姿飒爽。作为以男人为主基调的军营,她们的出现,无疑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巾帼不让须眉,女兵亦或是女军人也是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有她们活跃的身影,她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国防事业,令人肃然起敬。

九一年初,队长探完亲,回到了部队。初次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米六的个头,身体很消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显得很干练。他平时除了正常工作以外,坚持练习书法。他的书法功底很扎实,写一手漂亮的行书,记得他当时已是赤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他是辽宁锦溪人,人品不错,对我要求不是很严,从不磨磨唧唧的,虽然话不多,但总是身体力行。

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放电影能够独立操作,其它工作也熟悉了很多,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师里要求每周放一次电影,每次看电影的人都很多,包括首长、家属、师机关的、直属连队的,每次都有几百人。这么多人看,操作不能有一点儿失误。

九一年六月份,经科里安排,我到守备区军影站培训了一个月,通过培训,我的放映技术更加娴熟,操作更加自如。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听听音乐,看看录像,由于受队长的影响,有时也练习一下书法。记得当时师部有一个图书馆,没事儿的时候也去图书馆看书。  

由于我从小就酷爱读书,当时受条件的限制,书的种类很单一,只能看一些杂志和武侠小说之类的。这里则不然,里面有几千册藏书,而且种类比较齐全。有政治、军事、历史、文学、名人传记、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乐此不疲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感觉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通过阅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由于我的工作业绩和突出表现,一九九一年岁末,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授团嘉奖一次,并被守备区军影站评为优秀放映员。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可以重塑一个人。三年的军旅时光,使我收获颇丰。我有幸换了两个地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收获。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学会了担当,我无愧于军人这个光荣称号。这段经历使我受益终生。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末,我结束三年的军旅时光,告别军营,复原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