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砂珍棘豆(豆科 棘豆属)
别名:泡泡草、砂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伸长,黄褐色。茎短缩或几乎无地上茎。叶丛生,多数;托叶卵形,先端尖,密被长柔毛,大都与叶柄连合;叶为具轮生小叶的复叶,每叶约有 6~12 轮,每轮有 4~6 小叶;小叶条形、披针形或条状矩圆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常内卷。花期 5—7 月,果期 7—8 月。
生境:生于沙丘、河岸沙地、沙质坡地,在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的沙质草原中为伴生成分,是沙质草原群落的特征种。
水分生态类型和区系地理成分:沙生旱生草本。黄土—蒙古分布种。
经济价值:绵羊、山羊采食少许,饲用价值不高。全草入药,能消食健脾,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2.尖叶棘豆(豆科 棘豆属)
别名:海拉尔棘豆、山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深而长,黄褐色至黑褐色。茎短缩,基部多分枝。托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膜质,具明显的中脉或有时为 2~3 脉;小叶轮生或有时近轮生3~9 轮,小叶条状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条形,先端渐尖,全缘,边缘常反卷。花红紫色、淡紫色或稀为白色;旗瓣椭圆状卵形,顶端圆形,基部渐狭成爪;翼瓣比旗瓣短,具明显的耳部及长爪;龙骨瓣又比翼瓣短,顶端具喙。花期 6—7 月,果期 7—8 月。
生境:稀疏地生于草原带的沙质草原中,有时也进入石质丘陵坡地。
水分生态类型和区系地理成分:旱生草本。达乌里—蒙古分布种。
3.蒙古黄芪(豆科 黄芪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粗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皮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披针形、卵形至条状披针形;小叶排列紧密,通常椭圆形。总状花序于枝顶部腋生,总花梗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条形,花萼钟状。花黄色或淡黄色。旗瓣矩圆状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比旗瓣微短。荚果半椭圆形,种子肾形,棕褐色。花期 6—8 月,果期 8—9 月。
生境:生于森林草原带的山地草原、灌丛、林缘、沟边。
水分生态类型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旱中生草本。华北北部山地分布种。
经济价值:根做黄芪入药,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尿消肿;根入蒙药,止血、治伤。可做兽药,治风湿。
4.膜荚黄芪(豆科 黄芪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粗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皮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披针形、卵形至条状披针形,小叶排列疏松,通常椭圆状卵形。总状花序于枝顶部腋生;苞片条形;花萼钟状,常被褐色或白色柔毛,萼齿不等长。荚果半椭圆形,膜质,伏生黑色短柔毛。花期 6—8 月,果期 8—9 月。
生境:生于山地林缘、灌丛及疏林下,在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林间草甸中为稀见的伴生杂类草,也零星渗入林缘灌丛及草甸草原群落中。
水分生态类型和区系地理成分:中生草本。西伯利亚南部—东亚北部分布种。
经济价值:根做黄芪入药,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尿消肿;根入蒙药,止血、治伤。可做兽药,治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