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298期 >2024-06-21编印

土城子镇 以杏为媒 嫁出生态“致富果”
刊发日期:2024-06-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通讯员 孟兆静)春已尽,夏初临,走进土城子镇太平村,技术人员正在将大扁杏的枝条嫁接到山杏砧木上。

“我们村现有山杏林面积1.4万亩,山杏根系发达、生态效益显著,但是皮薄、仁小,且花期较早,抗寒性差,加上受春季倒春寒的影响,十年有九年不坐果,经济效益较低。而大扁杏开花期晚,抗旱、抗寒、抗晚霜能力强,产量高、效益好,是经济林木中的‘铁杆庄稼’。”太平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峰介绍道。

近年来,土城子镇聚焦低产低效林改造,积极协调旗林业和草原局争取山杏嫁接扁杏相关项目,激活山杏资源潜力,发挥杏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价值,把荒山荒沟变成“绿水青山”、铸成“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长效共赢,2024年,在旗林草局的支持下,将继续投资450万元在太平村完成大扁杏嫁接项目8000亩,采用经过沙藏的扁杏“围选一号”种条进行嫁接,嫁接后3-5年进入初果期,平均每亩地增产350斤杏核,每亩增收约2100元。

为确保山杏嫁接大扁杏项目的有效实施,土城子镇广泛向群众宣传大扁杏嫁接的生态及经济意义,引导群众主动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镇林工站派出业务骨干监督好嫁接项目的实施过程,并经常下乡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扁杏嫁接、修剪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充分做好管护工作。

嫁接的是苗木,保护的是生态,惠及的是百姓。土城子镇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聚焦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探索创新林业经营新模式,全力推进山杏嫁接大扁杏工程,结出生态“致富果”,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多赢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