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99期 >2024-06-28编印

大地的恩情
刊发日期:2024-06-28 阅读次数: 作者:杨学铭  语音阅读:

家乡位于内蒙古草原腹地,但是广袤的草原似乎又与家乡无缘,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这浩瀚的草原上,稀少的林区、山区,背靠大兴安岭南麓,山高、林密、峡谷悠长、峰峦叠嶂是家乡显著的特点,四季变化突出,这里是世界科考团队重点关注的世纪冰川遗址重点地带,火山岩形成的冰臼、石林等遗迹所形成的景色奇特、优美。因为这里地处丘陵地区,农田多是坡地,草场也尽是山场,所处环境因素的制约,这里的居民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单纯地靠养殖业或者单纯地靠种植业都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只有两者搭配在一起才能生存,故此,在这里生存的农民有点夹缝生存的艰难。多年来,这里被定性为半农半牧的地区,居民多是一边养殖十几头牛或者养殖几十只羊,一边种植着几十亩地。背靠大山,小溪绕村,院里院外,鸡鸭猪狗闲散地点缀在这富有诗意的村庄,田园生活气息浓厚。

人到中年的我,从未远离过家乡,对于家乡这片热土的深厚感情,是自小就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多年的农村生活,淳厚朴实的乡风乡情造就了这方村民坚韧豪放的性格,常年风吹日晒的劳累赠与村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庆幸生在这片故土上,成为其中的一员,脚踏这片沃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有更多的感慨涌上心头。回首往昔,农田里,磕磕绊绊地跟在父亲身后,耳濡目染着岁月在老农身上刻下的沧桑。我也曾有过鱼跃龙门的梦想,最终还是留守在这片田园。我跟在父亲身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着风吹雨淋的摔打,浑浑噩噩地将大好青春埋葬在无边无际的麦田。虽然一直生活在农村,内心知道自己并不是一名称职的农民。可我却深深地爱着这片摸爬滚打多年的土地,是它包容了我所有的任性和无知。

基于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感悟着四季变化对于每个土生土长的村民的重要影响。春种秋收,是北方气候所形成的固定的耕作规律,其间,春播,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通过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语,就能体会到老一辈村民将春播看得很重。闲暇时光,忆起父辈们的点点滴滴,总能切身感受到父辈们的辛酸。当年,春耕备耕工作自头一年深秋就已经陆续的开始了。父亲将晾晒好的小麦拉进打麦场,就开始赶在农田封冻之前,使唤着膘肥体壮的大骟马,拉着木制的曲辕犁将家里的耕地翻一遍,让土壤经过一冬的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雨雪的滋润,更好地增加土壤的养分,这也是为来年的春耕准备工作的第一道工序。父辈们使唤着高大威猛的马匹的样子,让我至今都是崇拜的。那雄赳赳、气昂昂的马匹,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在父辈们的驯服下,又总是乖巧听话。十几岁开始,父亲就会带着我在农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起初,对于农田里的活计是有抵触的,唯独对父亲使唤马儿的场景着迷,看着一人、一马、一犁在舒缓的坡地上拉出笔直的垄沟,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却显得愈发高大,伟岸的身躯与山峰并肩,家里三十几亩耕地,就靠父亲和一匹马的劳作,完成春种秋收所有繁重的工序,赤裸裸地曝晒在太阳下面,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老了,父亲也老了……

进入猫冬之后,挑麦籽是一家人打发时间的休闲劳动,一家人围坐在炕桌边,将麦籽里的杂草籽、小麦秕子都一粒一粒挑出去,剩下的饱满的麦粒就成为来年春播的种子,这项工作足以看出老一辈农民对于粮食的尊重。开春,清明节前后,父亲会将农田再细翻一遍,晾晒开始冒牙的杂草,以此保证麦田的干净。春播的准备工作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抖去木制的曲辕犁上面的微尘,翻修一下各种零部件,以免在漫长的春播中损坏,延误播种的最佳时期。还有绳绳套套的结实程度,是很关键的,如果在耕地中,出现绳套断坏,就会惊吓到正在用劲拉犁的膘肥体壮的骟马,引起骟马疯跑拉坏耕犁,误伤人等事故。所以,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才能保证春耕的顺利完成。老一辈人种田是精耕细作的,春耕的过程足以看出他们对于粮食的珍重。每一粒种子都在木棍有节奏地敲击“点葫芦”下,滑向笔直的垄沟,带着农民们殷切的希望,孕育着新一年的麦浪。

时隔多年,父辈春耕的影像仍然奔涌在脑海内,打开记忆的大门,那一幅一幅有些苦涩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父亲使唤骟马的长调,响彻耳畔依然悠扬地回荡在峡谷。经历过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我,更多的是秉承了父辈们的坚韧,延续着父辈们的足迹,一路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多年后切身领悟到,作为一名农民的后代,久居乡间,淳朴的乡风熏陶着我的情操。没有因为身为一位农民而自卑、懈怠过,相反,游走于乡间,我累并快乐着。随着科技、文化、物质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在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充斥着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农田里没有了精耕细作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重型机械的轰鸣,农药、化肥,省去了施肥、除草的环节。农民们清闲了,剩余的劳动力开始游走于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选择放弃大片的农田,放弃返乡务农,留在灯红酒绿的城市追逐梦想、寻求生活。土地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被大面积的承包转租,麦田里再也没有老农爽朗的笑声。

种田人的那份情怀与热度在逐渐减退。不惑之年的我,是这片农田的最年轻和最后的坚守者。没有将父亲的老骟马使唤服帖,自然也不是合格的农民。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大山,先进的各种耕田机械弥补了我这个懒散的农民不会种田的缺憾,动辄成百上千亩地农田收获的场面,再也找不回那份收获的喜悦。世态浮华的年代,是否能够固守住农村人朴实厚道的本色很难。那日,与大学毕业离开家乡几十年的发小,也是同学闲聊中,我们聊到了儿时、少年,聊到了那些混沌的青葱岁月,当然,更多的是聊到了父辈的艰辛岁月,他很感激那些年勤俭朴素的农村生活给予了他如今的生活和成就,言谈中,看得出他对于家乡是有着深厚情感的。最后他诚恳地说给我,他说在外面生活久了,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让他每次回乡总看不到太大的改变,诸如村里人的如厕问题,街巷环境卫生问题,老龄化的生活起居问题还很落后,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他的神情略带着忧伤,他说他真的不是看不起农村、农民。这些年,他凭借自己在外面打拼的关系,也尝试着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但仅仅凭借自己一人微薄的力量收效甚微。

来自发小的乡愁,让我想到了父辈,想到了老一辈种田人对于土地的执着感情,对于农村农民的感情的那份厚重。瞄一眼春播的土地,想到了老一辈农民为了呵护一棵幼苗的茁壮成长而付出的心血。而我们何尝不是父辈眼里那颗幼苗,在经过父辈们心血与汗水的浇灌下生机勃勃,将春天的厚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带着庄户人家的朴实无华,开枝散叶,回馈这片大地。

而我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外地求学的女儿身上,让她深刻感受到在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脉是神圣与自豪,农民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让她走得更高更远,希望她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农民的后代,不要忘了本色,不要忘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同样把春播的寄望和耕田人的精神传播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