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7月,当年经棚一中的学生吕学东往我手机上传来一张《荷塘月色》的摄影作品,又让我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想到了“灼灼荷花日,亭亭出水中”,荷的绝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让我想到了一位一生从教的老师。久经生活磨砺,他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对子女的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动容,他就是著名回族教师张仕佐。他对我是亦师亦友,每每想到他,都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时光,又一幕幕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张仕佐老师出生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他从小聪颖、好学、多才多艺、爱好音乐、美术,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小学毕业后,考入内蒙古扎兰屯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中文成绩优异,本可留校任教,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克什克腾旗从事教学工作。1948年他仅14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先是在克旗新井小学,后又调到土城子小学工作。他出色的教学成绩,被昭乌达盟人教处的领导发现,一纸调令把他和爱人马俊兰老师调到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工作。张仕佐老师调到当时的市直机关学校任教,马俊兰老师分配到赤峰回民小学任教。他从教小学开始到教成人初中语文。机关学校的学员有普通工人,也有县团级领导干部,这些学员大多是小学毕业,也有刚刚脱盲的工农干部。这些学员为了尽快学好文化,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借用小学教室,每天早上学习两个小时,晚上学习两个小时。由于张老师教学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学员都十分尊重他。他对每个班每个人都做到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到了冬天,天不亮他就到教室,把火炉点着(当时学校没有暖气),让学员们能够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除了早晚上课,其余时间他就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赤峰机关学校的成绩,在自治区名列前茅,张老师也荣获了各种模范称号。由于工作出色,昭乌达盟人教处后来又把他调到处里工作,从事普通话推广等工作。他不辞劳苦,经常下基层,深入各学校、工厂、街道培训骨干,示范教学,为当时昭乌达盟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张老师是昭乌达盟普通话推广普及的奠基者之一。后来,他又调到昭乌达盟师专函授部工作,从事汉语言文学函授教育工作,他坚实的教学功底,扎实的知识储备,得到了领导和学员的一致肯定。他经常同函授部的同事深入基层,现场辅导指导,在当时的师资条件下,为基层师资水平整体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代初,张仕佐老师申请从赤峰调回老家克旗工作,市局领导批准了他的申请,但还经常和他保持联系,尤其是局领导谷玉明每次到克旗都要去看望他,常有书信往来。张老师调回经棚一中后,我和他在一个教研组工作,我们语文组的郑瑞林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又来了语文尖子教师张仕佐,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不仅听到了高水平的教学,也学会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品质。
七十年代初,经棚二中设立了高中班,原兴校长慧眼识人,把张仕佐老师调到了二中工作。二中九年四班是个文艺班,张老师担任班主任,李德伦老师担任班级乐队指导老师。李老师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家,经棚二中九年四班的这个乐队在当时是赤峰市独一无二的,水平之高,影响之广,得到了社会与同行的一致认可。这个班最值得称赞和歌颂的是多彩教育,张老师的语文水平之高,讲解之幽默,待同学们如己之子格外亲,为同学答题解疑解惑,总让大家开心之余茅塞顿开。学生们爱国、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大家在各种活动中受到启迪,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77年,张老师又调到了旗教师进修校任教导主任,我从经棚一中调到二中,接任张老师工作,工作中我才体验到张老师平凡之中的伟大。
1978年送走了九年四班,张老师又把我调到了教师进修校,担任农牧区初中教师的辅导教学。1979年9月,我调到赤峰工作,听说后来张老师又担任了克旗教研室主任、电视大学克旗工作站站长等职。1995年张仕佐老师光荣离休,从14岁参加工作起,他一生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47年。他真是书写了人生传奇,从教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张老师有四个优秀的儿子,一生没给儿子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是却给儿子们留下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会了孩子们勤奋刻苦,从容淡泊,懂得了亲情、朋友、同事之间的友情。同时学会了谦让、友爱、包容、理解。
张老师的老伴马俊兰老师先后在土城子完小、赤峰回小、经棚一小等地工作。她不仅工作出色,对丈夫的支持也无处不在,为孩子的养育倾尽了自己的全部母爱。如果说张老师是一座山,那么马俊兰老师就是潺潺流水,相知相伴,他们用一生演绎了一曲夫妇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二重唱。这对回族教师夫妇虽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桃李天下,代代传颂。写此短文,以示我对两位同族、同乡、同行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