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髟(biāo)”
“髟”作为一个汉字部首,所辖字都与人头发胡须相关,比如繁体“鬚”“髮”二字,皆以“髟”为义符。而“髟”字本身,则是个会意字,从“长”从“彡”。“彡”作为表义偏旁,多表美饰之义,故《说文》训释“髟”字曰“长发猋猋”,也就是长发飘飘的意思。而甲骨文有独体的“髟”字:
字形为人长发飘然状。该字在甲骨文中是风的名称,《甲骨文合集》14294:“南方曰因风曰髟。”说的是南方风叫作“髟”。这个名称与先秦佚名诗“飘风自南”的“飘风”可以对读。就读音而论,“髟”“飘”音近;从构形上看,甲骨文“髟”正是风吹长发飘飘的形象。古代所谓“飘风”是指持续时间较短暂但风力甚大的风。这正是夏季南风的特点,而甲骨文的字形,正是从人的视角生动描摹了这种无形的空气运动自然现象,而头发在这种表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从侧面表现殷商人对秀发的审美嗜尚。
甲骨文中这个单纯表意的“髟”也是可以充当偏旁的,如:
这个字从“髟”从“帚”。甲骨文字形为:
然而,这个表意的“髟”也没有在汉字系统中传承多久。除甲骨文外,它还出现于殷商金文、西周金文及战国楚简。
殷商金文
(父乙莫觚)
西周金文
(史墙盘)
战国楚简
(《郭店楚墓竹简》之《成之闻之》22简)
此后表意的“髟”就完全被从“长”从“彡”的“髟”所替代了。(本文节选自《回望古文字中的几种上古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