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艳利)继续关注系列报道《三上莝草山——克什克腾旗率先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极重度集中区治理见闻》。总有一段征程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激昂振奋。缚黄龙、筑屏障、建家园,克什克腾旗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在浑善达克沙地筑起“绿色长城”,也用莝草山的巨变,为全市上下增添了打赢两大沙地歼灭战的信心,提供了宝贵的克旗经验。
打好沙地歼灭战的任务艰巨繁重,关键在于思路方法,只有选对路子、找准方法才能打得顺利、打得漂亮。
2024年5月10日,记者跟随万超岐第二次探访莝草山地区,虽已过立夏,但现场大风呼啸、风沙四起,沙子伴随阵阵疾雨打在脸上似刀割一般。
克旗林草局副局长 王明达:“克旗的浑善达克沙地是点状分布,地势高低起伏。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我们主要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乔木造林、人工种草的治理措施,采用的树种主要是乡土树种。”
自治区鼓励各地探索防沙治沙“先建后补”模式,克旗在这方面抓好政策落地,赢得了先机。
旗委常委 旗政府常务副旗长 燕学有:“我们通过EPC方式招标,节省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的宝贵时间,为我们护林治沙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农时。”
采访中,数块黑色的网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克旗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的一项试验。
克旗林草局副局长 王明达:“如果这个试验要成功了,它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够提高土壤的地力条件。我们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工程固沙、灌木造林,结合人工种草,成本是1700元钱左右。但是用这种治理模式,它的成本上,褐煤一亩地用2吨,200多块钱,草籽钱是200多块钱,人工费200多块钱,再加上苗木等费用合起来是1000元左右。”
像这样的科技创新应用在莝草山治沙探索中还有很多。大面积的草种飞播、自主研发的沙障开沟机、合作定制草种播撒机械、核心区铺设的滴灌带、达来诺日镇治沙区高耸的视频远程管护系统……鏖战沙海中的科技力量使绿色得以加速成势。
草山因长有许多莝草而得名,也从侧面证明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
在白土井子村村民王凤山家里,柜子上摆放的相框有一张他三十多岁时的老照片,他和家人的背后是如茵的草场,翠色欲滴、触手可及。
经棚镇白土井子村村民 王凤山:“咱们这一代能活,我这个岁数,能将就下去。下一代不治理咱们这个地方就没法活了。”
这次莝草山区域治理,王凤山全家都动员起来,他和嫁到邻村的两个女儿一起搭档,早晨5点到下午6点,中午休息2个小时,一天能栽500延长米沙障。这个工作量对于年轻人都很吃力,但72岁的王凤山却也能胜任。
经棚镇白土井子村村民 王凤山:“响应党的号召,治沙是个好事。再一个为国家治沙,自己也挣点钱。”
要让群众积极参与,党支部必须带好头,党员干部必须作表率。
经棚镇党委书记 刘双全:“刚开始开展治沙工作的时候,就是我们有些百姓还认识不到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下去给大家做工作。党员和村代表和村组长、网格员,首先参加到治沙当中来,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这样逐渐地,大家的认识也提高了,也都积极地参与到治沙中来。”
而在达来诺日镇,由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很少深入沙化腹地,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治沙的紧迫性。
达来诺日镇党委书记 其力格尔:“嘎查党支部组织牧民群众120人次,雇佣车辆30余台次,实地感受沙化处境,召开现场会议5次,赢得牧民对防沙治沙的认同。”
达来诺日镇罕达罕嘎查党支部委员 苏达毕力格:“我领着嘎查村民代表和嘎查党员代表去现场看了以后,沙化严重了,不治理不行了。”
参与治沙,既要有坚定的信念,也要忍受艰苦的条件。扎设沙障时,大家往往在沙地上一跪就是一天;行走时,一踩沙子就没过脚踝;吃饭时,很多村民都自带黄瓜、馒头等简单食物就着风中的沙土往下咽……膝盖磨出茧子、裤子磨出窟窿、鞋子磨破鞋底都是常有的事儿。
经棚镇白土井子村党总支书记 方海东:“我们村的老党员孙朝礼,今年75岁了,但是身体残疾。他看到项目区里面有很多垃圾,他拄着拐棍,一只手把治沙的垃圾都捡到一起,放到固定的地方。从治沙开始到结束,他始终在做着这件事,没和我们要一分钱工资。”
在拿下莝草山的战斗中,克旗动员林草、水利、交通、国有林场、所在苏木乡镇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共6万人次,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风雨兼程,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起阻挡黄沙的坚固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