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306期 >2024-08-16编印

经棚镇 青披红松洼 绿染影碧山
刊发日期:2024-08-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通讯员 王雯静)花开半夏,微风轻拂。登临经棚镇河南店村红松洼的山坡,河流、滩涂、绿洲尽收眼底,一幅生机勃勃、和谐温馨的生态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

提起曾经的红松洼,全然不是这般模样,因处于浑善达克沙地东缘,这里土地严重沙化,植被盖度不足30%。为改善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经棚镇采取人工造林、工程固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按不同立地条件和经营需要,栽植了樟子松、榆树、白桦、云杉等各类苗木252万株,总治理面积达三万亩,完善了一梯一景逶迤秀丽的山地景观,形成了多线多景规模化特色工程区。

自红松洼向西南行驶18公里,便来到了经棚镇联丰村的影碧山。绿海绵延,山清水秀,凉爽宜人,夏日的经棚镇影碧山项目区风光正好。

曾经的影碧山和红松洼有着同样脆弱的生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广为人知的顺口溜,道出了经棚镇影碧山的脆弱生态和发展困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尽快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经棚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年。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放牧生活,草越吃越少,羊越养越瘦,最后放牧变成‘放沙’,环境也就一天天的恶化下去了。”谈起过去,经棚镇联丰村张金学很无奈。

与张金学家一样,原来散居在经棚镇联丰村84户农牧民,饱受黄沙侵害,生态差,生活苦,人口随着土地渐渐流失。2017年,经棚镇联丰村实行整体生态移民,张金学和其他农牧户一同搬进了位于经棚镇联丰村的燕窝新村,对原放牧点的2万亩草地和沙化地禁牧,让其休养生息、自然恢复。同时克旗林草局联合经棚镇政府整合了201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沙化土地治理示范区建设等林业重点项目,在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上,把沙化土地治理和沙产业开发有机融合,重点研究了文冠果、油用牡丹木本油料林和以大叶桑、小叶锦鸡为主的饲料林,以黑枸杞、油用牡丹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等建设模式,共栽植各类苗木200多万株,形成了集沙地、草地、树林等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建设大格局。

极目远眺,经棚镇沙地新景尽收眼底,脚下和远方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植被,将沙漠牢牢锁住。经棚镇政府林工站姜学峰说:“对于沙地治理,要遵循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保护和治理,构筑防沙治沙体系,防止沙地扩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秉持科学防治、重在维护的理念,经棚镇从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原则:先难后易,由近及远,分区治理,整体推进。在固定、半固定沙地上种植以樟子松为主的人工乔木造林;在水肥条件相对较好的沟谷和平坦区域,营建木本油料林和饲料林;在严重沙化的斑块状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采取工程固沙与乔、灌木混交造林的建设模式,营建防风固沙和饲料兼用林。在后期管护上,经棚镇政府改变草场经营方式,通过禁牧、休养等措施使能够恢复成草地的地块得到自然恢复,使林地与草地有机的结合起来,红松洼、影碧山区域内林草植被得以有效恢复,土地沙化得到根本遏制,对于周边地区农田、草牧场起到了积极保护作用。

青披红松洼,绿染影碧山。一棵棵草木,一片片绿洲,蓬勃着生机,孕育着希望。今后,经棚镇党委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林草植被修复、沙化耕地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重治理模式的有机统一,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富同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