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3总第309期 >2024-09-06编印

只拣落在地上的东西
刊发日期:2024-09-06 阅读次数: 作者:张汉明  语音阅读:

图片1.png

摄影 张今卓


斯钦是一位教蒙医的老师,他的家在草原上。夏天,斯钦会带着学生到山上采药,他告诉学生要把塑料瓶和垃圾装在塑料袋里,上山时用大石头里压上,等下山时带走。

他说:还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他,拣牛粪要拣干透的,而且拣牛粪不要拣干净,要故意留一些在草原上,这样可以给青草提供养料。

草原与山林尽管离得较近,但牧民们只烧牛粪砖和羊粪砖,即使拣柴草,也只拣落在地上的树枝,如果树枝在树上干枯多年,只要它还在树上,就也不去动它,等待并相信它会春风吹又生。

牧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带有忌讳和家训色彩的内容,很多都与生态相关。比如不砍伐树木,不垦殖土地;食用的牛羊并不是挑最好最大最肥的,多为病残无法过冬或丧失生育能力的母畜;草原上的芨芨草是优良牧草,平时是不割的,等待大雪灾中供牛羊食用等等。牧民们很多是不吸烟的,这大概也是防火意识形成的特点。在春秋草原上,遇有大风的天气,他们的蒙古包有时就干脆不生炉火,宁可一连几日吃凉食喝凉茶。

牧民特别忌讳给草原留坑,如果野外起炉灶挖了坑,走时一定要填平。牧民的蒙古包地面从不硬化,蒙古包一搬走,马上碧草重生。

牧民忌讳在路上扔石头和撒尿,说那样脸上会长疙瘩。

游牧文化不仅是蒙古人坚强性格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历经千年的考验最能和草原和谐相处最环保的文化。从这个角看看,保护蒙古族的文化,也会对保护生态起到助益作用,比如,利用蒙古族千百年来的谚语来归劝游人保护生态,效果可能比生造出来的语言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