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震宇)近年来,应昌街道聚焦老年群体诉求,强化资源整合链接,不断创新为老服务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推出家门口的“微服务”,切实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生活需求,推动“养老”变“享老”。
深耕为老服务,基础保障有托底。聚焦老年人就餐需求,积极探索“社区+餐厅”养老服务模式,打造助老餐厅2家,推出老年人优惠套餐并配备送餐上门服务,让更多老年人“暖胃更暖心”。聚焦老年人“病有所医”需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途径,建设32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站1处,打造“家门口的暖心医疗”服务项目。对接医疗卫生资源,全覆盖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依托社区便民公益日,每月在“家门口”为老人安排免费义诊,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基础诊疗、医学知识普及、体检报告解读等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送医上门”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今年以来,开展义诊活动62次,送医上门13次。
整合阵地资源,晚年生活更丰富。街道针对老年群众共性、高频需求,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逐步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室、老年活动室等阵地建设,开设声乐、绘画、书法、诗朗诵等专业班次。链接共建单位和辖区商户、公益组织等资源,每年举办棋牌比赛、手工培训、公益汇演等活动3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学习、娱乐、健康生活。同时,孵化老年社团,最大限度凝聚力量、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发挥“五老”志愿者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街道共组织辖区老年人成立夕阳红老年合唱团、海韵梨花志愿服务队等队伍8支,汇聚辖区280余名“银发”志愿服务者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汇演、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等活动80场次,覆盖群众1.6万余人次。
优化服务机制,办事效率更高效。街道聚焦方便居民群众、及时办理反馈、优化社区服务形式等方面,全面推行党群服务中心延时错时服务,实行午间、周末轮值班制度,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常态化便民服务。对党群服务中心窗口设置进行优化,规范设置综合受理窗口11个,帮办代办窗口7个,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各社区便民服务站设立了“视频联动窗口”7个。同步推行24小时办事预约服务,设置材料寄存箱,老人可将相关材料放置寄存箱,上班后由工作人员开箱办理。为了方便社区里的老年人办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中提供退休年审、高龄补贴审核、激活医保卡等政务服务,对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上门一对一指导,提供上门“零距离”服务。
坚持老有所用,“银龄”活力再激发。搭建平台载体,鼓励引导有余力余热的老年人和退休干部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走进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发挥他们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公益慈善、民事调解等。鼓励支持离退休干部、老党员在业主委员会任职或担任楼栋长、单元长等,形成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员、业主委员会、物业等“多方联动”机制,发挥自主议事、决事能力。今年截至目前,社区累计收集到离退休干部反馈意见建议42条,解决社区矛盾调解、车辆乱停、飞线充电、楼道乱堆放等问题21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