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315期 >2024-10-25编印

红山子乡 “六个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刊发日期:2024-10-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通讯员 马晨颖)红山子乡生活着汉、蒙、回、满四个民族的群众,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6个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篇章。

精准施教的“定向”课堂。红山子乡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和方法。利用乡、村两级干部课堂,精心组织课程内容,采用讲座、研讨、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有机融合,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运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结合实际案例和身边故事,注重引导听众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共鸣,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共开展“定向”课堂18次,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田间地头的“板凳”课堂。在红山子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充满生机的田间地头成了独特的“教室”,农民们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一个个板凳排列整齐,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板凳课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新的路径。红山子乡理论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以及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农民们熟悉的农事、生活相结合,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倾听、交流,分享着彼此的感悟和体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今年以来,共开展“板凳”课堂60余次。

精彩纷呈的“花式”课堂。红山子乡在理论宣讲创新形式上下功夫,以快板、三句半、歌舞等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台词、歌词和串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群众家门口为群众呈现“文化盛宴”。“又见山里红”文艺志愿者通过优美的旋律、灵动的舞姿、感人的故事等形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让群众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用热情奔放的舞姿传递着民族间的深厚情谊。红山子乡“花式”课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目前,以寓教于乐的“花式”课堂开展活动11次,通过精彩的表演,演绎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故事,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基础夯实的“基地”课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视石榴为吉祥物,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石榴果成熟后,多室多子,籽粒饱满,颗颗相抱,正如我国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走进红山子乡福盛号村公共文化展馆,讲解员正在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展馆承载着红山子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其生动的展示诉说着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故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阵地。此外,展馆也成了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场所,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从小树立起民族团结的观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心中。今年以来,红山子乡共开展“基地课堂”12次,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文化魅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耳濡目染的“小微”课堂。红山子乡深入到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个“小微”课堂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学生们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焰。理论宣讲志愿者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的图片和精彩的视频,向学生们讲述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历史,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在“小微”课堂中,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例,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目前,共开展“小微”课堂7次,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丰富多彩的“云上”课堂。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红山子乡“云上”课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新的天地。无论群众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云课堂,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通过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载体,精心制作的视频课程、图文并茂的课件以及专家的在线讲座,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盛宴。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分析,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红山子乡共开展“云上”课堂13次,其便捷、高效、创新的特点,增强了群众学习的趣味性,为群众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群众仿佛置身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场景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