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住在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二街,四街是个较繁华的商业街,在街中部有一所小医院,即经棚公社医院,它的前身是经棚镇“福源堂”“永源堂”“宝元堂”三个诊所,于1952年合并组成的诊所,大多是中医。当时,经棚公社医院是仅次于旗医院的一所联合医院,1965年,“文革”刚开始,改为景峰公社卫生院,建院初期没有病床,到了1969年,开设病床20张。1979年转为旗中蒙医院。
公社医院在我的记忆中,有位杨院长主持医院工作多年,而且设置了几个科室,业务院长是何院长,他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别看是院长,每天都坐堂看病。这里的医务工作者,虽然不是医学院毕业,但多数是中医世家,医术很高,来这里的普通群众不但医好了头疼脑热,还治疗好许多疑难杂症,因此慕名前来看病的人很多,到这里来看病,不用挂号,更不收取挂号费,患者可随意到各科室看病。
这里的医生看病非常随和,记得1967年夏季的一天,我的大女儿雪梅出生不到10个月,突发重感冒,高烧快到39度,这天傍晚又下着大雨,因家中没有雨伞,我就急忙冒着倾盆大雨往公社医院跑。我和正在值班的初桂珍大夫一说,她二话没说,冒着大雨就往我家跑,到家后赶紧给孩子打了退烧针。之后她不让我送,自己又冒着大雨赶回医院,第二天我去医院告诉她,孩子已经有点退烧,她让我买了一盒牛黄安宫丸给孩子服用。她说,如不及时治疗,孩子抽搐起来,就难治了,初大夫冒雨给孩子看病的那一幕,至今令我难忘。
这里的大夫非常体谅困难群众看病的难处,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接济困难患者。有一位叫小金的患者,当年因打针不慎造成一条腿残疾。韩紫云大夫知道她的困难后,经常把她接到自己家吃饭,给她做衣服,给她看病。视她为自己的亲生女儿。韩大夫是回族,小金是汉族,她们可真是回汉一家亲啊。虽然韩紫云大夫已去世二十年,小金搬到呼市,但2017年7月份,小金特意来到赤峰,看望了八十三岁的韩爸爸一家兄妹,还用真情抒写并诵读了一篇怀念韩大夫的文章,感人泪下。这就是当年的医患情感。
当年经棚公社医院的领导和医生们,不负众望,在医院条件简陋、医疗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到病人家中去看病,主动扶病人进病房,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让群众十分钦佩。
“经棚公社医院”早已消失,但朴实良好的医疗作风仍在老经棚人中口口相传。如今的“经棚公社医院”早已成了现代化的克旗中蒙医院,是一座中西医、蒙医等全科医院,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今日的中蒙医院人员虽然增至几百人,但他们仍传承着老“经棚公社医院”的传统,精心服务患者,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现任院长及许多大夫护士我已不太了解,但从家乡经棚人的口中得知,克旗中蒙医院在群众中的口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尤其是当年的宋福林家、邢家几代大夫高超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疗品德,在家乡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