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张汉明
每一次,我从罗锅子桥上走过,我都心怀感恩,尽管这座桥现在看来很土气,但在当时,是多么重要的一座桥啊。
我的祖上大约在清朝初年从河北玉田迁居到克什克腾旗的,听老人们说,家里世代中医。热衷慈善,这罗锅子桥是一个石拱桥,听说祖上参与赞助了这座桥的建设。我让车停下来,专门去看,刻在桥上的功德表里,真看到先辈的名字。
罗锅子桥的大名叫普渡桥。位于经棚镇东南方向40公里处,是一座三孔石桥。1931年康清源先生所著的《经棚县志》载:“乾隆二十三年建桥,两次重修,均被骇浪冲没。”普渡桥处于商旅要道,当初,车马行人,惨遭淹没者每年都有数十起,抢救无策,睹之令人伤心。民国三年,驻经棚毅军都统张殿茹,考虑到军事交通之需要,倡议建筑永久性桥梁。由经棚商会联名呈请,经过三年募捐,官、商、民三方共捐大洋数万元,大桥终于建成。整个大桥结构合理,施工精密,十分坚固。
在桥北的岸边,建有全部用石条 垒砌的河神庙,庙门上镌刻着“镇千里河流顺轨,保八方雨畅宜时”的对联。如今普渡桥年过花甲,经历无数次洗礼,仍坚固如初。正是:
两村隔水闻鸡鸣,
昔日可望不相通。
今朝巨谷履平地,
彩虹高悬半天中。
我们经常读到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而克什克腾的普渡桥同样是值得铭记的,它看上去很普通,但却留下了那个时代人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民间力量的伟大。官方、商界、群众形成合力修筑一座桥,见证了这里的团结互助,也印证了这里的淳朴民风。
罗锅子桥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强化了克旗的农区与林区、牧区的联系,它不但使物产获得了交流,农区的人利用农闲时间去采蕨菜,打杏核,赶羊趟子,林区与牧区的人则深入农区,换来好的农作物、酒等商品。
罗锅子桥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的桥,更是一座心理意义上的桥,农区、林区、牧区的人一起聚在经棚里读经、经商、上学,正是在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克什克腾旗人包容、开放、热情、通透的性格。
罗锅子桥只是克旗众多人文景点的一个代表。克什克腾的东部是闻名遐迩的百岔岩画,西部是元朝末都的所在地鲁王城,北部是金长城,南部是决定中国清朝北部边疆稳定的重要战役发生地——乌兰布统古战场。白云敖包传说是成吉思汗大军一人一块石头垒起的,散发着人类对天地的情感,经棚镇庆宁寺曾经香客云集,散发着佛教文化的气息,砧子山下的儒学记记录着儒家文化对这片草原的影响,建构在西拉沐沦河上的普渡桥则流淌着慈善的芬芳,供后人品茗,令后人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