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由赤峰市回族书法家、摄影爱好者李树臣先生出版的《赤峰回族风情志》一书,看到“昭乌达盟回族干部支援宁夏”一章,让我回忆起当年克什克腾旗许多回族青年奔赴宁夏的场景。
1957年,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当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51次会议作出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在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前夕,中央决定成立以刘格平、马玉槐、甘春雷等同志组成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机构,因当时宁夏经济、教育、卫生等工作比较落后,中央决定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回族干部支援宁夏。
因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已成立十周年,自治区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领导刘格平同志协商,决定从内蒙古自治区抽调三百多名回族干部支援宁夏的建设,这批支援宁夏的回族干部和学生都是青年人,平均年龄20多岁,政治觉悟高、身体素质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因为克什克腾旗当年回族干部较多,有些是从解放军中退伍到地方工作的青年,听到支援宁夏建设的号令后,克什克腾旗许多回族青年干部热血沸腾,积极报名,决心把自己的青春谱进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曲中,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情义奉献给西部各民族群众。
经过严格的政审,克什克腾旗十多名青年干部被选定,他们分别是白树德、麻淑珍、满福增、张桂兰、何玉海,于金英、马玉良、马志琴、刘国信、杨松英、王德芝等。还有林西县的回族干部刘玉珍、马喜林、马凤金、张廷喜、李元江、满开明,还有其他旗县的回族干部,于1958年9月奔赴宁夏,这些支援宁夏的干部有的刚刚脱下军装,有的刚走出校门,有的刚结婚,他们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毅然走向第二故乡宁夏回族自治区。
当年的欢送会感人至深,他们首先到克旗清真寺,向阿訇们告别,阿訇们寄语他们不要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更要在新的地方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为建设好宁夏尽心尽力。亲人们看着他们胸前的大红花,更是激动万分,盼他们早传捷报。
到宁夏后,他们大部分留在了首府银川,担任了不同行业的领导,白树德同志担任了银川交际处和电影公司的一把手,他和市党政领导及著名电影演员蓝马等合影至今还保留着,后来转回家乡后,担任了克旗政协副主席,他们几个孩子又相继入伍。当年支援宁夏的青年都已年近九旬,大部分相继去世,只有少数至今扎根宁夏。
虽然时光已走过70年,很多支援宁夏的干部相继离开了我们,但国家不会忘记他们,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民族团结之花代代盛开。